“用爱,照亮孩子的未来”
——“消除婴幼儿贫血行动”实施一周年综述
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记者 李菲)贫血,是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却很容易出现在婴幼儿身上的一种疾病,它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逆转的。
全国妇联、卫生部、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从2011年起,共同开展“消除婴幼儿贫血行动”项目,通过为贫困地区婴幼儿补充包含蛋白质、铁等微量元素的辅食营养补充品(简称营养包)和开展婴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降低项目地区适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水平;探索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婴幼儿贫血防治模式和协作机制,促进贫困地区儿童健康成长。
消除婴幼儿贫血势在必行
今年3岁的刘梦露7个月断了母乳,现在上幼儿园,跟园里其他孩子相比,刘梦露是最矮最瘦的。“能比其他孩子矮10厘米。”爷爷刘大娃说,除了个子小,刘梦露还脸色泛黄,不爱吃饭,经常流鼻血,容易感冒发烧,后来才查出来孩子是贫血。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2010年的调查,我国2岁以下婴幼儿贫血率为24%至28%,西部贫困地区6月到24月龄婴幼儿贫血率高达60%。在西南地区一些贫困县,12月到24月龄婴幼儿生长迟缓率高达35.7%,为同期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
“儿童贫血中有90%以上是因为铁缺乏造成的。铁对于婴幼儿的大脑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原院长陈春明说,由于脑发育成熟的基础受损,由此带来的儿童时期的智力发育、精神和心理发育的损失基本上是无法弥补的,导致以后的生长发育、学习能力、成年后的劳动生产能力等不良影响是终生的。因此,消除婴幼儿贫血势在必行。
爱心关怀行动效果初显
今年1岁7个月的王志豪生活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莲花镇上河村。在他10个月断了母乳后,跟大人一样吃饭:早晨是面糊汤;中午是自家种的土豆,有时换着吃韭菜和菠菜;晚上是白面馍馍、浆水面或者酸汤面。2011年3月,孩子感冒并发肺炎,当时查出来是贫血。去年10月和今年1月的时候,孩子又两次得了肺炎。
“知道小娃娃贫血,不是不想治,没钱啊!”爷爷王甲辰说。“消除婴幼儿贫血行动”启动发放“爱心营养包”以来,爷爷王甲辰如获至宝,当即给孙子服用。“娃娃以前面黄肌瘦,不好好吃饭,服用营养包20天就有效果了。从2月到现在,都没有感冒发烧。”王甲辰欣喜地诉说“爱心营养包”带给他孙子的改变。
王志豪只是甘肃省16948名接受“爱心营养包”婴幼儿中的一个事例。
在“消除婴幼儿贫血行动”实施上,主办方利用省—市—县—乡—村五级卫生和妇幼保健系统,规范地组织发放“营养包”,开展营养知识普及培训,保证了项目的执行效率。
据统计,“消除婴幼儿贫血行动”目前已在我国西部11省份、3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施,惠及约23万名6个月至36个月的婴幼儿。“营养包”包含铁、锌、维生素等微量营养素。通过营养包的补充,婴幼儿保证了生长发育必需的微量营养素。
深入扎实推进,需要多方合力
为了帮助更多的孩子,2012年上半年,“消除婴幼儿贫血行动”已筹集资金约4000万元,但是要真正做到全国范围内消除婴幼儿贫血依然困难重重。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和项目地区妇联相关人员表示,“消除婴幼儿贫血行动”要深入农村,工作量大且面广,需要挨家挨户访问。人口居住分散,下乡宣传、培训、检查、指导、监测的费用较高。活动执行中还会产生人员培训、印刷资料、运输等诸多费用。
“经费不足是制约‘消除婴幼儿贫血行动’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位负责人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消除婴幼儿贫血行动”项目资金来源全部为社会爱心人士捐款,公益项目要求资金更多的直接用于孩子身上,所以资金主要用于营养包的生产成本,相关工作经费比较紧张。各地妇联组织协调各级召开项目启动和培训会议后,经费所剩无几,健康教育经费和基层工作经费十分匮乏。
相关专家指出,消除婴幼儿贫血并不是一个组织的事情,它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首先需要各级政府深化对婴幼儿营养健康问题的认识,将婴幼儿营养干预项目纳入政府工作计划,建立多部门协调工作和督导机制,提高基层医疗条件和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婴幼儿看护人科学喂养知识普及程度。
其次,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社会组织的力量,辅助政府开展多种形式社会服务关爱活动;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力量,加强研究指导和监测评估;充分发挥媒体舆论宣传和社会倡导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全社会对婴幼儿营养健康问题的关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