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少数民族文化繁花似锦
——写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前夕
新华社北京6月4日电(记者 黄小希)再过几天,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一场场精彩表演,将在北京集中亮相:藏戏、畲族山歌戏、歌舞剧、音乐剧、杂技剧、京剧、豫剧……41台剧目参加会演,共演出92场。
随着各地陆续上演文化盛宴,一幅壮美的画卷向我们徐徐展开。
守护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
内蒙古,锡林浩特。数百名演员正沉浸在火热的排练中。
为了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草原记忆》正在接受二度创作情况的审核。优美的舞蹈、壮丽的景色、欢快的生活场景……集民族性、观赏性、时代性于一体的《草原记忆》,对舞美、灯光、服装、舞蹈进行不断改进。
紧张排演的《草原记忆》,只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
60多年来,党和国家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制度和政策措施,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权利,保护少数民族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强化法制保障,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
——实施规划引导,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加大了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党报党刊、广播影视节目、出版物等译制播出出版”。
正是党和国家的积极鼓励、大力扶持,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戏剧作品得到抢救与保护,少数民族艺术创作硕果累累——
“藏在深闺”中的少数民族舞台艺术以创新、融合的姿态走向大众;
师公舞、安代舞……越来越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丰富着百姓的“文化餐桌”;
绣球、木卡姆……越来越多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市场相融合,在促进自身更好传承的同时,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
发展与繁荣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月光下的清真寺、悠扬的诵经声、戴白帽的男人、披盖头的女人……再过几天,大型回族原创舞剧《月上贺兰》将在北京演绎一段大气磅礴与精致细腻兼具的“回乡风韵”。
早在2009年,《月上贺兰》就开始探寻特色民族文化同市场的“联姻”之路。经过三年探索,《月上贺兰》不仅正式进驻中华回乡文化园,还商演了数百场,直接收入近千万元。
叫好又叫座的不只《月上贺兰》,像这样不断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艺的探索,在各省区市蔚然成风。“仅从这次会演确定的41台参演剧目看,与上届会演相比,题材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文艺会演组委会秘书长、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司长武翠英介绍说。
——在题材上,参演剧目既有历史题材,也有现实题材;既有农村题材,也有儿童题材;既有歌颂少数民族杰出历史人物的作品,也有歌颂当代少数民族先进典型的作品。
——在形式上,参演剧目有综合晚会、歌舞诗、舞剧、歌剧,还有电影交响音乐会、京剧交响音乐会、音乐剧、杂技剧,以及多个少数民族剧种和汉族地方剧种。
“这次参演的剧目,有一部分是出自名家的精品之作,体现了近年来民族文艺的发展水平;还有一部分作品,主创人员是由少数民族本土的、基层的青年文艺工作者担纲,不乏上乘之作。”武翠英说,本届文艺会演更加生动地体现了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局面。
从小众“私房菜”到大众“家常菜”
剧本注入新内容,舞美重新设计制作,音乐进行了再加工……为了在会演中精彩亮相,这些天,不少专家被邀请到鹰潭指导排演《七彩畲乡》。
“既有山歌音乐剧的元素,又有戏曲的特点,是一部具有浓郁的畲乡风土人情、又反映了当代畲乡人生存状态的山歌戏。”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季国平对这出新戏如是评价。
开拓创新的远不止《七彩畲乡》。多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结合本地实际和特色,充分发掘当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想方设法丰富群众文化餐桌。云南把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推出了《丽水金沙》《云南映象》等一批文艺精品,创造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现象”;作为中国通往东盟的桥头堡,广西文化“走出去”特别是针对东盟的交流活动更加频繁活跃……
精益求精的民族文化精品不能只是“私房菜”,更要做让百姓喜闻乐见的“家常菜”。举办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是对我国民族文化发展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更让这些艺术瑰宝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让公众品尝一次文化盛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文艺会演组委会执行主席、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说,每个民族就是一朵美丽的花,用她装点祖国的大花园,祖国就会变得繁花似锦、多姿多彩、无比美好。
不少专家认为,本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中央提出“文化强国”之后举行,有助于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助力我国文化建设。
人们期待,一场场原创民族歌舞的轮番上演,掀起少数民族文化新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