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5日,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航天员景海鹏(中)、刘旺(右)和刘洋与记者见面。经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神九飞船定于16日18时37分发射,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女航天员刘洋组成。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新华社甘肃酒泉6月15日电(记者白瑞雪、李惠子、徐壮志)15日下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的神九乘组与记者见面会上,即将执行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刘洋首度亮相并接受采访。他们表示,乘组将相互协作,密切配合,有信心、有能力完成好这次飞行任务。
在回答中外媒体记者提问时,景海鹏说,能够代表祖国出征太空并访问天宫,是航天员一生的梦想。飞行乘组采取“新老搭配、男女联合”的模式,能够充分运用已有的飞行体会和经验,增强乘组的相容性、互补性,提高工作效率。
“此刻我最大的感受是‘责任’两个字。”首次入选乘组的刘旺说,14年来,中国首批航天员中的每个人都在努力学习、刻苦训练,就是为了国家荣誉随时出征太空。他借用“宝剑锋从磨砺出”的古语说,他将在这次飞行中一试锋芒,争取成为一把名副其实的宝剑。
“使命和责任是我们战胜困难的源泉。”第一次出现在中国载人航天飞行乘组中的女航天员刘洋,也是我国第二批航天员中第一个参加飞行任务的航天员。她说,在两年多的训练中,航天员既要学习大量的理论知识、进行极具挑战的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还要接受非常严格的“零失误”“零差错”技能考核,付出了艰辛努力。
对于手控交会对接,刘旺说,航天员在训练模拟器上进行了1500多次训练,已经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我坚信我们的载人航天工程是一流的,中国航天员是一流的,我有充分信心完成好手控对接任务。”
景海鹏说,手控交会对接如同“百米穿针”,对航天员的空间位置判断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心理素质是极大考验。同时,十几天在轨工作生活对身体素质也带来挑战。
“经过训练和磨合,我们3人已非常默契,一个眼神、一个表情 一个动作,彼此间都能心领神会。”景海鹏表示,下一次见面,他会向记者讲述更多关于3个人配合协作的故事。
“当飞行员时我在天空飞行,成为航天员我将在太空飞行,这将是一次更高、更远的飞行。”刘洋说,在完成科学实验任务之余,她要好好体验失重环境、欣赏太空景色,多看看地球和美丽的祖国,并把感受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与科研人员分享,与未来执行任务的航天员分享。
曾经3次入选飞行梯队、即将重返太空的景海鹏说,今天的心情像前两次走进这间出征大厅一样激动,同时更感到一种挑战、一种责任、一种信任。随着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员多次执行飞天任务将会成为一种常态。
景海鹏说:“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有十几万航天大军的共同努力,有航天员艰苦细致的准备,我们对圆满完成任务充满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他最后与媒体记者约定,凯旋以后在北京相见。
见面会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举行的。处于三级医学隔离状态的航天员坐在一面巨大的国旗下、隔着一道玻璃墙回答了媒体的提问。记者看到,3人精神饱满,状态良好。
16日下午,航天员将从这里出发前往发射场,踏上执行神九飞行任务的征程。


图表:神舟九号航天员乘组 新华社记者 陈琛 编制
新华社记者对话神九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
新华社甘肃酒泉6月15日电(记者白瑞雪、李宣良、赵薇)景海鹏、刘旺、刘洋——当这份充满悬念的名单在大漠深处的载人航天发射场揭晓时,神舟九号也就到了出征太空的最后时刻。
他们是谁?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训练?他们眼中的对方是什么样?发射前夕,3位航天员向新华社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详细内容
新使命、新天路、新环境—专家详解神舟九号飞船
新华社甘肃酒泉6月14日电(记者赵薇、白瑞雪、李惠子)神舟九号飞船即将搭载3名航天员开始巡天之旅,这也是我国第一艘肩负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飞船。作为神舟飞船家族的新成员,神九有哪些新特点?承担着什么样的使命?面临着怎样的考验?专家为我们一一作出解答。 >>>详细内容
神舟九号任务在酒泉进行最后一次全区联合演练
新华社甘肃酒泉6月14日电(记者巩琳萌、赵薇)执行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各大系统1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联合演练,最后一次验证了各大系统的工作状态。
联合演练从进入发射前3小时程序开始,航天员、发射场、载人飞船、运载火箭以及测控通信等系统全部参加,按照实际发射程序从综合信息检查、火箭点火、助推器分离直到最后的船箭分离,指挥员口令准确,技术人员操作熟练。这次演练重点是对发射流程、各系统间协同配合、参试各系统软硬件状态的正确性、信息收发的一致性进行了最后的检查确认,达到了预期目的。 >>>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