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向阳红09”船6月17日电(记者 罗沙)记者17日晚从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现场指挥部获悉,“蛟龙”号已做好北京时间18日5时进行第二次下潜试验的准备,是否如期下潜要根据现场天气情况确定。
海试现场副总指挥崔维成表示,第二次下潜试验是“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中非常关键的一次试验,主要任务是复核潜水器在第一次下潜试验中故障排除的效果,继续验证潜水器在6000米深度的各项功能和安全性,在潜水器状态良好的前提下将进行海底作业。
“由于试验内容较多,明天的下潜试验用时可能超过10个小时,如果海试现场海况提前恶化,现场指挥部将命令潜水器返航。”崔维成说,“我们是跟天气在赛跑,试验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据海试现场气象预报员苏博介绍,基于17日气象情况分析,台风“古超”引起的涌浪会在18日晚些时候到达试验海区,预计18日下午,海试现场涌浪可能达到2米,晚间涌浪将超过2米。试验海区海况也存在提前恶化的可能性。


6月15日,海试结束后,三名试航员手举国旗致意。北京时间当日10时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区域进行的7000米级海试第一次下潜试验中突破了6000米深度,创中国载人深潜新记录。新华社记者 罗沙 摄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已成功下潜到水下6000米深度
新华社“向阳红09”船6月15日电(记者罗沙)北京时间15日10时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区域进行的7000米级海试第一次下潜试验中突破了6000米深度,创中国载人深潜新记录。 >>>详细阅读

6月15日,工作人员为“蛟龙”号解除吊缆。当日,“蛟龙”号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试验区进行7000米级海试第一次下潜试验,目标是验证潜水器5000米级海试后各系统改进的技术状态,为更大深度的下潜奠定基础。新华社记者 罗沙 摄
“蛟龙”号的家——解密“蛟龙”号水面支持系统
新华社北京6月14日电(记者罗沙) 提起“蛟龙”号,大部分人脑中浮现的是那个圆头圆脑的“小胖子”。在水下,它是深潜活动的“主角”,而出水后这个“小胖子”就要以完备的水面支持系统为依托。
水面支持系统,这个名字或许听起来不那么朗朗上口,但它是“蛟龙”号实现其功能的依托。载人潜水器是深潜活动的水下承担者,水面支持系统则是水上承担者。“蛟龙”号水面支持系统包括“向阳红09”试验母船,安装在母船上的布放回收系统以及其他各种加装的辅助设备。 >>>详细内容
海洋局通过视频慰问“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试队
新华社北京6月11日电 记者从海洋局获悉,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李海清11日通过视频通话,对正在马里亚纳海沟执行7000米级海试任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试队进行了亲切慰问。 >>>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