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向阳红09”船6月19日电(记者 罗沙)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9日进行七千米级海试第二次下潜试验,潜水器开展了近底巡航、照相、摄像、海底微地形地貌测量,并坐底完成沉积物及海水取样、标志物布放等作业,最大下潜深度达到6965米。
这也是世界同类载人潜水器首次在6900米深度成功实现海底沉积物取样。
北京时间19日5时14分,“蛟龙”号潜水器被布放入水。5时25分,潜水器开始下潜。8时30分左右,潜水器到达海底,随即开展近底巡航和坐底作业。12时左右,潜水器完成全部试验计划,抛载返航。16时27分,潜水器顺利回收至甲板,全部试验过程历时687分钟。
“蛟龙”号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介绍说,本次下潜中,“蛟龙”号完全按照指挥部制定的计划,顺利下潜到预定作业深度和作业地点,开展近底巡航、照相、摄像及海底微地形地貌精细测量。随后,潜水器坐底完成沉积物及海水取样、标志物布放等作业,完成本次下潜的全部考核内容,潜水器到达指定位置、开展定点作业的能力得到验证。其最大下潜深度达6965米,再次创造下潜深度最大、下潜时间最长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
“在6965米海底看到的景象,跟下潜之前想象的不太相同。海底看上去贫瘠荒芜,但是仔细观察的话,可以看到指甲盖大小的白色生物在海底快速爬行,很可惜没能抓住它”,潜航员唐嘉陵说,“在做沉积物取样时,感觉海底的泥土很黏稠,就像在用一根管子捅一块奶油。”
刘峰表示,本次下潜中,“蛟龙”号的可调压载系统无法正常实现排水功能,预计需要一天时间彻查故障原因,进而排除故障并完成潜水器的例行维护。
“海试现场指挥部初步决定21日开展七千米级海试第三次下潜试验”,刘峰说,“目的是继续在这一深度验证潜水器的功能和性能,以证实它是一台实用的、能为科研人员开展深海研究提供服务的作业型潜水器。”
他同时表示,第三次下潜试验的具体下潜时间将根据海况、设备和人员的状态决定。


图表:“蛟龙”号完成7000米级第二次下潜 下潜深度6965米 新华社记者 高微 孟丽静 编制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已到达深6900多米的海底作业
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9日进行7000米级海试第二次下潜试验,目前潜水器已到达深6900多米的海底,正在进行科学作业。由于在甲板例行检查时发现潜水器主液压源的一根油管泄漏,原定18日进行的第二次下潜试验推迟至19日进行。详细内容>>>>
“蛟龙”号下潜至6671米 创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新华社“向阳红09”船6月15日电(记者罗沙)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5日在7000米级海试第一次下潜试验中,最大下潜深度达到6671米,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北京时间当日早晨7时,“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现场指挥部宣布下潜试验开始。7时12分,“蛟龙”号被布放入水,7时22分开始注水下潜,试航员为叶聪、崔维成和杨波。 >>>详细阅读

6月15日,海试结束后,三名试航员手举国旗致意。北京时间当日10时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区域进行的7000米级海试第一次下潜试验中突破了6000米深度,创中国载人深潜新记录。新华社记者 罗沙 摄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已成功下潜到水下6000米深度
新华社“向阳红09”船6月15日电(记者罗沙)北京时间15日10时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区域进行的7000米级海试第一次下潜试验中突破了6000米深度,创中国载人深潜新记录。 >>>详细阅读

6月15日,工作人员为“蛟龙”号解除吊缆。当日,“蛟龙”号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试验区进行7000米级海试第一次下潜试验,目标是验证潜水器5000米级海试后各系统改进的技术状态,为更大深度的下潜奠定基础。新华社记者 罗沙 摄
“蛟龙”号的家——解密“蛟龙”号水面支持系统
新华社北京6月14日电(记者罗沙) 提起“蛟龙”号,大部分人脑中浮现的是那个圆头圆脑的“小胖子”。在水下,它是深潜活动的“主角”,而出水后这个“小胖子”就要以完备的水面支持系统为依托。
水面支持系统,这个名字或许听起来不那么朗朗上口,但它是“蛟龙”号实现其功能的依托。载人潜水器是深潜活动的水下承担者,水面支持系统则是水上承担者。“蛟龙”号水面支持系统包括“向阳红09”试验母船,安装在母船上的布放回收系统以及其他各种加装的辅助设备。 >>>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