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
新华社南京6月21日电(记者 蔡玉高 周润健)23日将迎来传统佳节端午节。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表示,端午节始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春节、端午和中秋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三大节日。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午节。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王思潮介绍,“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由来,版本很多,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等等,但以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最广。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百姓们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我国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天文学家:今年端午节十年来最迟
新华社南京6月21日电(记者 蔡玉高 周润健)23日将迎来端午节。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表示,自2002年以来,今年端午节对应的阳历日期最迟。
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五月初五端午节。天文年历显示,2001年端午节对应的阳历日期为6月25日,自此以后的10年里,端午节对应的日期最迟为2004年6月22日,最早为2009年5月28日,最早与最迟相差了近一个月。
王思潮表示,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最主要是由农历闰月所致。我国目前同时使用国际通用的公历(阳历)和中华民族传统的农历两种历法。但我国传统的农历是以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为依据,一个月约29.5天,12个月为354天或355天,比阳历年少了10天-12天。 为使得农历年与阳历年能基本对应,我国采取了“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年。
王思潮介绍,今年的农历年里有一个闰四月,因此,农历五月对应的阳历日期就要迟很多。如果农历闰月被安排在了五月之后,那么下一年端午节就要来得迟一些。如2014年有一个闰九月,2015年端午节阳历日期就落在了当年的6月20日。
天文年历显示,自今年以后7年里,也都以今年端午节来得最迟,直到2020年这一纪录才被打破,当年端午节为6月25日。
民俗专家:端午节有丰富文化内涵
新华社南京6月21日电(记者 蔡玉高 周润健)对于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南京大学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所副所长陈竟表示,端午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千万不能只有粽子文化。
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临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粽子文化可谓盛极一时,商家也是利用这一机遇赚得盆满钵盈。对此,陈竟表示,不可否认,粽子文化是端午节重要的组成元素,但除此而外,端午节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卫生防疫就是我国传统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陈竟介绍,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在端午节,插艾叶是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端午节也称“菖蒲节”,这是因为端午节悬挂菖蒲也是重要习俗之一。菖蒲是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菖蒲形状似剑,人们将其挂在门上,借以杀菌防病,所以民间又有“端午佳节,菖蒲作剑,悬以辟邪”之说。
在端午节,一些人还用绑有红线的笤帚,扫除垃圾,清洁卫生。
端午节的吃食文化也很丰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陈竟介绍,民间有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但其实雄黄含有汞,是有毒的。还有一些地方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传统习俗,历代诗赋、笔记等记载龙舟竞渡的数不胜数。这一文化一直保留至今。
天文专家:我国传统节日多“重日”
新华社南京6月21日电(记者 蔡玉高 周润健)23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表示,我国古代传统节日之所以多“重日”,这是因为“重日”在我国古代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
细心的公众会发现,我国传统节日中有半数以上是“重日”。除端午节外,还有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农历七月七为“七夕节”,农历九月九是重阳节。另外还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
王思潮介绍,我国的传统节日,一般都以农历为背景。虽然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各自的起源,但其中很多为“重日”这个事实与中华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秦汉及其以上,像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之类的“重日”多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因而,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就需多做祈福、祭祀或是纪念活动,以求得幸福、安康,长此以往便演化出了许多“重日”节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