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22日电(记者 秦交锋)为期一个月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已进程过半,精彩纷呈的剧目在北京掀起一股股炫丽民族风,吸引大批观众观看。纵览41台剧目,新颖、原生态的艺术精品引人入胜,剧目背后的故事同样值得回味。
艺术再现生活新变化
艺术是生活的再现,剧目里的故事是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高速路修到大山里,农家书屋拨动科技琴弦,自来水接到家里,祖祖辈辈从山下背水的历史结束……一部展示瑶山新貌的音画记——广东省代表团的舞蹈诗《瑶山随想》,摘取瑶山新生活的点点滴滴,将瑶山如诗如画的新生活展现给观众。
实际上,《瑶山随想》里修路、接自来水、建农家书屋等民生改善的故事,在现实中并不鲜见。围绕少数民族群众生活中的行路难、住房难、吃水难、养老难、上学难等实际困难,从中央到地方,民生工程不断推进,民生投入逐步加大,民生保障渐次完善。农牧民安居工程、安全饮水工程、中小学免费午餐……放眼全国,几乎每个民族地区都是一个“总在变化的地区”。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也是会演剧目的表现内容。江西省代表团的现代畲歌戏《七彩畲乡》,其故事就以江西贵溪樟坪畲族乡为原型。樟坪原本偏僻贫穷,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快速发展,一个仅5000多人的少数民族乡,年财政收入近2亿元。现在的樟坪畲族乡不仅“金山银山垒在园区”,而且“绿山青山留在畲乡”,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全国,近些年,内蒙古经济快速发展,被誉为“内蒙古现象”;新疆农牧民收入大幅增加,2010年增速居全国首位……民族地区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成为一个个闪亮的“新星”。
民族风“名利”双收
6月15日晚,北京国安剧院,云南省代表团歌舞晚会《云岭天籁》上演,852个座位满满当当,过道里还站了一部分观众;16日第二场演出,同样座无虚席。两个多小时里,一曲歌罢,掌声雷动;演出结束,在彝族民歌《舍不得》的歌声中,观众长时间鼓掌,久久不愿离去。
《云岭天籁》受追捧,是因其浓郁的地域民族风情、本色的原生态品质。同样,《瑶山随想》中的长鼓舞,内蒙古代表团歌舞诗剧《呼伦贝尔大雪原》中由口弦琴、鹿哨、鹿铃等演绎的民歌,贵州省代表团舞剧《天蝉地傩》中的侗族大歌和神秘傩戏……民族文化元素的原生态展现,掀起了炫丽的民族风,给观众提供了高水平的艺术享受。
实际上,“最炫民族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云岭天籁》的姊妹篇《云南映象》蜚声国内外,侗族大歌、蒙古长调、藏戏等民族艺术展演的频次越来越高,逐渐为外界所认知。
在推介的同时,各民族地区逐步挖掘民族文化元素,精心培育文化产业。文化作为一种特殊资源,正为其保有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宁夏代表团的舞剧《月上贺兰》,从2007年至今已演出430余场;新疆代表团的音乐杂技剧《你好,阿凡提》,2009年一经推出就引起轰动,国内外的多场演出都是一票难求……
作为民族文化大省的云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在2010年就已超过GDP的5%。云南的文化名片《云南映象》自2003年正式公演以来,在国内外演出达3000多场次,总收入接近3亿元;《印象丽江》自进入市场以来,实现收入近4亿元。据云南省代表团联络员资铁介绍,根据会演的演出效果,《云岭天籁》考虑进行商业推广,正式进入市场。
“花团锦簇”一家亲
各民族一家亲,是会演剧目表达的重要主题之一,而这些剧目无不拥有深厚的情感基础,无不来自丰富的现实素材。
高原格桑花,江南茉莉花,“两朵花”共同盛开在一出舞剧中,讲述常州西藏民族中学藏族学子格桑与汉藏两位母亲之间的故事。江苏代表团的舞剧《格桑花·茉莉花》6月10日、11日在北京世纪剧院上演,最后一幕当格桑喊出全剧唯一的台词“妈妈”,奔向治好了眼睛来到欢庆藏历新年现场的阿妈时,全场掌声雷鸣。
《格桑花·茉莉花》中的常州西藏民族中学,从1985年初办西藏内地班伊始,就开始招收藏族学生,至今已培养了2600余名高素质人才。在全国,20多年来,两万多名西藏内地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与内地各族师生结下了深厚的民族情谊。
在新疆代表团歌舞晚会《大美新疆》中,感动全国的“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里木的故事被搬上了舞台;甘肃代表团歌舞剧《民族之舟,大爱之曲》,以全国各族人民支援抢救舟曲特大泥石流自然灾害事件为背景,大爱无疆和团结友爱的主题贯穿始终;内蒙古代表团的舞剧《草原记忆》,重新演绎上世纪60年代内蒙古大草原的额吉、阿爸们收养上海3000孤儿的历史事件,颂扬了蒙古族和汉族两个民族间解不开的血脉情缘。
为何剧目如此感人?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太多各民族一家亲的真实故事!为何观众如此动情?因为少数民族演员的表演情感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