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的“北京大脑”
——记国家海洋局与“蛟龙”号的隔“空”对话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顾瑞珍、刘奕湛)坐落在北京西长安街复兴门东南角的国家海洋局,虽然是端午假期,却如常的忙碌。
24日,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区域进行第四次下潜试验,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这里是“蛟龙”号的“北京大脑”,受到社会各界和媒体的高度瞩目。
一进办公大楼,电子显示屏上就写着“热烈庆祝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突破7000米!”
位于大楼8层的中国大洋协会陆基保障中心,不大的空间,却异常繁忙和热闹。海洋局局长刘赐贵与“蛟龙”号的隔“空”对话正在这里进行。
“祝贺你们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对正在7020米处进行一系列科考的潜航员们表示问候,向你们致敬!”刘赐贵激动地通过视频慰问前方英雄。
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通过视频汇报:“目前,‘蛟龙’号各项设备运转正常,潜航员身体状态良好。”
显示屏上,深潜员面前的五星红旗分外鲜艳,“7020”的数字特别醒目。
试航员叶聪从7020米深的海底传出了清晰的声音:“我们已经完成了坐底、取样等科考任务,对大家的关心和祝贺表示感谢,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在海底完成后续任务。”
在专业人士眼里,海平面1000米以下才能叫深海。对人类而言,那里漆黑一片。但看似孤寂的环境,却蕴藏着海洋最丰富多彩的世界。
人类利用深海载人潜水器探索海洋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历程,此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相继研制成功了5艘深海载人潜水器,这些潜水器到达范围遍及海洋的大陆坡、海山顶、火山口、洋脊以及6500米深的洋底,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海洋生物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重要发现。
载人深潜探测技术已成为深海高新技术发展的前沿与制高点。据了解,“蛟龙”号从总体方案设计,到潜水器的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到最后的总装联调和水池实验,都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独立完成。研发团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已经掌握了深海载人潜水器自主设计、集成创新等核心技能。
“中国载人下潜达到7000米深度,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不仅意味着我们可以到达地球海洋99%以上的区域进行海底考察,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全国人民的骄傲。”刘赐贵对新华社记者说。在视频连线现场,“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说,我有幸经历“蛟龙”号研制工作的全过程,感到无比的兴奋和激动。
“蛟龙”号上的每一张设计图纸、每一根电缆、每一根油管、每一颗螺丝钉都凝聚着老一代海洋科技工作者的期盼,更是凝聚了上百家参研、参试单位全体同志的十年拼搏的心血。
“我盼望着‘蛟龙’号能平安凯旋,为我国和平利用海洋、探索深海奥秘作出更大的贡献。”徐芑南的话表达出大家的共同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