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湘西革命老区乡村学校见闻:还缺点“精神食粮”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07月03日 16时29分   来源:新华社

有了“营养午餐” 还缺点“精神食粮”
——湘西革命老区乡村学校见闻

    新华社长沙7月3日电(记者张淼、谢樱)没有窗明几净的校舍,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甚至难见一本完好的课本……朗朗的读书声却从这里传出。从长沙向西北方向驱车500余公里,沿着崎岖的山路,记者来到位于革命老区武陵山腹地的桑植县芭茅溪乡小学。

    下午四点半,住校的学生分批走进食堂。火腿肠炖土豆、红烧鸡爪、炸花生米、酸萝卜条、蔬菜汤,孩子们有条不紊地打饭、吃饭、洗碗……

    校长杨长永告诉记者,从今年2月份起,“营养午餐”计划在大山深处的芭茅溪乡小学得到了落实,每个娃娃每天能有3元钱的伙食补助。看着穿着简朴的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杨校长说:“这三块钱至少能保证每个孩子每天有一个鸡蛋,多点肉菜。”

    在4700多人口的芭茅溪乡,这所小学是唯一的学校。全校总共410名学生,住校生超过220名。“家最远的地方离学校40多公里,许多孩子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孩子们只能住校,每周回家一次。”杨校长说。

    晚上写完作业后,课外书和电视几乎成了孩子们唯一的休闲娱乐所在。

    记者走进图书室,看到《巴顿将军传》《小布什传》《静静的顿河》《中国农民问题调查》《实用农业技术》这类书籍,而小学生适龄读物却少得可怜。

    语文老师庄桂嵘说,所有的书都是爱心人士捐的,每天能有一个班的学生享受到进图书室阅览的待遇,每次45分钟。长沙来的社会志愿者刚刚捐赠了一批课外故事书,一年级的孩子们看到了向往已久的《安徒生童话》和《西游记》。

    图书室里,记者和孩子们很快熟络起来。“晚上电视都看什么呀?”还没等记者问完,《喜羊羊和灰太狼》《奥特曼》《快乐大本营》,乃至热播武侠剧《天涯明月刀》,一连串的片名从孩子们的嘴里蹦了出来。

    “一个的蛤蟆啷嘚儿,一张嘴呀嘛啷嘚儿……”欢快轻松的民歌《数蛤蟆》,芭茅溪的孩子人人会唱。桑植是闻名全国的民歌之乡,可学校只有一台手风琴,临时客串的音乐老师只能教给孩子们一些民歌和革命歌曲。

    今年刚从常德师范毕业的陈妙,没有留在大城市和县城,却回到了自己的母校。21岁的她负责三个年级的代课工作,一年级的语文和高年级的美术。陈妙说:“英语、音乐、美术、体育没有专门的老师,山里的老师要身兼数职。”

    校长杨长永说,目前,县里的教育专项拨款是每学生每年600元,整个学校全年的经费只有二十几万。除了日常的办公经费、维修校舍,学校没有资金来补充文体设施,也没有能力吸引外面的教师,甚至每个班的班费,也都是学生们卖废品攒出来的。

    杨长永说,6年前,爱心人士捐赠了图书,孩子们有了图书室;有人捐了篮球、足球,孩子们体育课有了新内容。就是这样一所小学,最终从这里也走出了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大学生。

    如今,孩子们的“营养午餐”解决了,在这所小学工作22年的杨长永希望,山区孩子们的“精神食粮”也能跟得上。

 
 
 相关链接
· 龙厦铁路正式开通 革命老区龙岩开出第一趟动车
· 百名编辑记者赴革命老区赣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 财政部印发《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 关于印发《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