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图片新闻
 
警惕“外来物种入侵”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07月13日 14时37分   来源:新华社

    2006年4月18日拍摄的广东北江发现的入侵“怪鱼”。据清远渔政部门渔业人士说,该“怪鱼”名叫“雀鳝”,是来自美洲的食肉类外来鱼种,生性凶恶,繁殖速度快,一旦繁殖成群,将直接危害其他鱼类。 新华社发

    一位农妇在展示3个月前曾被割除、又重新开花的“加拿大一枝黄花”(2004年11月11日摄)。“加拿大一枝黄花”是我国上海等地在20世纪30年代从北美引进的观赏植物,后逸生野外,具有极强的繁殖和快速占有空间的能力,压制本地植物生长,破坏入侵地的植被生态平衡。 新华社记者 王定昶 摄

    科技人员在展示小龙虾(2003年6月29日摄)。小龙虾(学名螯虾)原产于美国南部,是甲壳类中分布最广的外来入侵物种。因其杂食性、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而在当地生态环境中形成绝对竞争优势。小龙虾20世纪初进入我国,对内河的淡水鱼虾资源构成极大威胁。新华社发

    秦皇岛的郭先生展示意外拾获的“巴西龟”(2005年2月22日摄)。巴西龟又名红耳龟,大多数种类产于巴西,个别种产于美国。巴西龟是世界公认的生态杀手,已被世界环境保护组织列为100多个最具破坏性的物种之一,中国等多个国家已将其列为危险性外来入侵物种。 新华社发

    江苏省赣榆县林业部门工作人员展示美国白蛾幼虫(2011年8月2日摄)。美国白蛾原产于北美洲,是世界性检疫害虫,主要危害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新华社发

    福寿螺在吞食秧苗(2006年8月20日摄)。福寿螺又名大瓶螺、苹果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食用螺引入中国,因其适应性强,繁殖迅速,成为危害巨大的外来入侵物种。 新华社记者 刘广铭 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链接
· 《湖南省外来物种管理条例》将于10月1日起实施
· 农业部和质检总局谈防范外来物种入侵
· 农业部质检总局林业局谈防范外来物种入侵
· 引进陆生野生动物外来物种种类及数量审批管理办法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