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炼就"慧眼"迎神舟 我航天返回搜救技术迈入新阶段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08月11日 17时28分   来源:新华社

炼就“慧眼”迎神舟
——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2研究所搜救设备研制课题组

    新华社北京8月11日电(张云)神舟九号飞船成功降落内蒙古四子王旗后,搜救分队精准发现目标、迅速抵达落点,创下飞船回收搜救的新纪录。这一纪录的背后,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2研究所着陆场系统搜救设备研制课题组炼就的“慧眼”功劳。

    (一)

    飞船着陆后,能否在最短时间内发现目标并实施救援,对航天员和飞船的安全至关重要。

    1997年,专门从事电波特性研究的第22研究所承担起了自主研发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短波定向仪和短波通信设备”的任务。

    短波定向仪和短波通信设备肩负着陆场区与航天员实施短波双向通话和快速寻找返回舱、引导车队救援航天员的重任,是着陆场系统搜救飞船时锁定目标的“眼睛”。

    任务艰巨,包括设计、器材采购、加工、调试、试验等诸多环节均要在13个月内完成。此后一年多,这个所的技术人员几乎每天加班加点,全部放弃了节假日。定向仪总设计师戴鹿村经常每天只睡3到4个小时,即便是在病床上,图纸也仍放在枕边。

    为做出性能优良的设备,技术负责人苗建苏熬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后,最终掌握了先进的DSP技术,完成了预定程序设计,为我国第一台定向仪的研制奠定了技术基础。

    在反复试验和不断改进后,22所按时拿出样机并通过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设备指标达到或超过技术任务书的要求,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中国人从此有了自己陆上搜救的“眼睛”,在神舟飞船回收搜救中屡建奇功。

    (二)

    海上回收是确保飞船安全返回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海上环境的特殊性,飞船搜索回收的难度比陆上更大。

    2001年3月,22所承担起船载电子定向仪的攻关任务。

    对于能否实现较远距离的准确定向定位这一问题,专家之间存在分歧,有的甚至认为海上电子定向仪作用距离不超过5公里。

    2002年5月,一场低海况综合试验展开。17日12时34分,装备了22所新研制船载电子定向仪的“南救506号”向大海深处驶去。

    1公里、2公里……5公里到了,定向仪信号稳定,死死盯住目标不放,守候在定向仪周围的人们松了一口气。

    行至50公里后,定向仪依然工作稳定,指挥长仍决定继续前行,并增加了重复开机、增加干扰等试验。

    仔细观察了各数据的显示情况后,技术人员作出结论:这项试验中定向仪的最大作用距离为142.6公里。

    船载电子定向仪从神舟二号开始装备使用,在历次海上演练和模拟搜救中均出色完成任务。

    (三)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我国采用的是“地面为主,空中为辅”的搜救模式,但空中直升机的机载定向仪在技术和功能上并不完善。

    为进一步提高搜救效率,2008年1月,22所开始研制国产机载定向仪,以实现“空中搜救航天员,地面处置返回舱”的回收搜救方案。

    受气象、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返回舱着陆的姿态往往会发生倾斜或倾倒。一旦出现这种状态,定向仪收到的信号就会发生极化变异,如果不采取应对措施,则可能信号偏弱甚至无法收到信号,从而给搜索搜救带来困难。

    尽管对困难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研制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还是大大超出了技术人员的预想,他们不得不选择多个技术方案逐个进行试验。

    机载超短波定向仪的总设计师李旭记得,那是他科研生涯中最难熬的一个阶段。

    为了突破机载定向仪的关键技术,李旭带领项目组共同战斗在条件艰苦的野外,即便是回到办公室,他也很少回家休息。实在累了,就在沙发上和衣而卧。

    努力和汗水终于得到回报。经过一年多艰苦攻关,机载超短波定向仪的研制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22所研发出比进口定向仪功能更为齐全、技术更为先进的机载定向仪,可以确保飞船返回舱落地后在不同姿态下都能被准确定位。

    中国航天返回搜救技术迈入一个崭新阶段。

 
 
 相关链接
· 神舟九号航天员获颁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会特别贡献奖
·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代表团抵港
· 神舟九号航天员启程访问香港前发出便笺感谢港人
· 远征太空的中国勇士——记神舟九号航天员乘组
· 神舟九号成功见证我国航天测控通信自主创新成就
· 神舟九号返回舱开舱仪式在京举行 搭载物品亮相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