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雪龙”号8月12日电(记者 璩静)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冰洋大西洋扇区开展的综合调查已于当地时间11日结束。记者获悉,这次历时8天的科学考察将作业区拓展到北冰洋大西洋扇区的挪威海和格陵兰海,共完成2个断面16个站位的多学科综合科考任务,首次在水文大气、地质地球物理、海洋大气化学、海洋生物生态等多个学科领域获得大量关键数据和重要样品,在我国极地科考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据第五次北极科考队首席科学家马德毅介绍,第五次北极科考队克服气旋造成的风大浪急等恶劣海况首次挺进北冰洋大西洋扇区,在挪威海等新增考察区域进行综合调查,此次获得的关键数据及后续样品分析将使我国在北极环境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更加全面、系统和深入,有利于推动我国极地科技和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4日,第五次北极科考队在挪威海公海海域成功布放了中国极地科考史上第一座大型海气耦合观测浮标系统,这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浮标观测与布放技术首次进入高纬度的深远海海域。据介绍,作为现代深层大洋环流的起点,北欧海是北冰洋和大西洋水体交换的重要通道,是北冰洋两大主要入流水源地之一。而挪威海正是北欧海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北极涛动核心区”,它影响着全球海洋循环和北半球气候,也是影响我国气候变化的关键海域。
马德毅说,通过布放大浮标,我国将获得该海域大气边界层和中、上层海水多项重要参数的近20项实时观测数据,填补了我国在这一关键海域的长时间序列气象、大气成分和水文数据的空白,对于提升我国海洋与气候预测、预报业务化能力,提高我国在北极环境与全球气候变化等关键领域的研究水平具有重大科研与应用价值。
据悉,水文学方面,此次科考首次实现了对最新生成大洋底层水的直接观测并开展了上层海洋湍流混合观测;海洋化学方面,实现了硝酸盐上层剖面观测,首次全面开展近百种环境微污染物特征及来源识别,采集了海水样品逾3000个;地球物理方面,首次对洋中脊的水深、重力、磁力和构造进行调查,并对调查区域的地壳厚度、磁化强度和断层形态进行了研究;地质取样方面,取样成功率达到100%,重力管取样最大取样长度达4.6米。此外,科学家还发现,北冰洋大西洋扇区上层海洋浮游生物群落组成与白令海差异明显,且生物量要明显高于北冰洋太平洋扇区,其中浮游植物以微型为主,浮游动物则以中、小型为主。

这是7月18日拍摄的行驶中的“雪龙”号。经过3515海里(1海里等于1.852公里)的航行,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于北京时间18日7时44分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穿过北纬66度33分的北极圈。进入北极圈以后,科考队计划在北冰洋-太平洋扇区和北冰洋-大西洋扇区开展33个海洋站位的综合考察,集中实施走航观测、断面调查、锚定潜标布防与回收等科考项目,同时在典型特征海域大浮冰上设立3至5个气-冰-海联合观测冰站。新华社记者 璩静 摄

7月21日,科考人员在调试设备。7月21日14时,我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在北极楚科奇海域布放了一套海洋潜标系统。海洋潜标系统是海洋环境观测的重要设备之一,用于长期连续获取水下不同层面的海流、温度、盐度、深度等海洋环境资料,具有隐藏性、稳定性和机动性好等特点。据悉,布放潜标后,科考队将乘坐“雪龙”船一路向西北航行进入俄罗斯北方海航道。新华社记者 璩静 摄
冰海初探——记第五次北极科考队驶入北极浮冰区
新华社“雪龙”号7月21日电(记者 璩静)7月20日至21日,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在北纬70度、西经162度左右的海域遇到浮冰带,这也是本次北极科考起航后首次遇到浮冰。
20日下午14时起,“雪龙”号向北行驶,正前方的海面上逐渐出现大片白色浮冰,一条绵延几十公里的浮冰带延伸到天际线尽头。在海水和海风雕琢下,白色浮冰看上去冰清玉洁,而水面下却透着悠悠蓝冰。大的浮冰有足球场般大小,面积小的只有一两平方米。 >>>详细阅读
"雪龙"号进入北极东北航道 将首次穿越北冰洋
新华社“雪龙”号7月23日电(记者璩静)我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乘坐“雪龙”船已于22日正式驶入北极东北航道,向西穿越北冰洋挺进大西洋,这也将是我国北极科考队首次进入北冰洋大西洋扇区进行综合考察。
东北航道是指西起冰岛,经巴伦支海,沿欧亚大陆北方海域向东,直至白令海峡的航道。它与穿过加拿大北极群岛的西北航道一并被称为北极航道。由于东北航道东段地处俄罗斯专属经济区内,俄罗斯称其为“北方海航道”。根据俄罗斯海事河运管理总署规定,所有通过“北方海航道”的船只“雪龙”船只必须使用俄罗斯船只破冰和导航服务。 >>>详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