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海外学者纵论中共引领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之策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08月20日 11时21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8月20日电

    新华社记者

    近十几年来,金融危机从未远离人们的视线,从东南亚到拉美再到发端于美国的国际金融风暴,其间还夹杂着规模较小的墨西哥和俄罗斯危机,国际经济金融领域可谓“步步惊心”。危机所到之处几乎都是金融大动荡和经济大滑坡,而中国经济却始终平稳较快增长。

    对此,受访海外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引领中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经验”值得深入思考,对正在变革中的世界经济而言也是一大积极因素。

    审时度势 惠及民生——执政为民之本

    数据更具直观性:2003年至2011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为10.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9%的增速,且高于改革开放以来9.9%的年均增速。在国际金融“逆风”最劲的2009年,中国经济仍增长9.2%。

    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也快速增加。2011年,中国人均GDP达到35083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0.1%。按照平均汇率折算,中国人均GDP由2002年的1135美元升至2011年的5432美元。

    过去10年,中国民众享受到更多改革和发展实惠。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1%,为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此外,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

    纵观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在制定国家发展战略上审时度势、求真务实,引领国家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德国汉学家南因果说,中国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是没有先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是一种探索,到目前为止成果和贡献很大。

    印度-中国友协副主席费尔南德斯说,中国经济之所以保持高速增长主要基于三点:一是中国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果断的决策能力;二是中国能够根据国情调整发展战略,实现由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产品提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三是国内市场巨大,危机背景下通过拉动内需刺激经济的措施奏效。

    他认为,中国能很快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得益于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研发能力。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累了大量外汇,外贸一直保持盈余;中国建立起成熟的工业体系,特别是近10来年由于国家鼓励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在高科技和高价值链产品出口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德国杜伊斯堡大学东亚经济学教授马库斯·陶贝说:“中国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使亿万人脱离贫穷。此外,我们还看到中国在三个方面的转变:首先,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其次,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还有就是从孤立的经济体转变为全面和国际体系接轨的经济体。”

    德国杜伊斯堡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问题专家托马斯·海贝勒说,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学习型的政党,会先摸索什么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成功的话再推广,所以灵活性是一个特色。

    受访学者十分关注中国经济今后走势,并认为尽管近期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从长期看中国经济仍将是世界经济的增长绿洲。汇丰银行中东地区高级经济学家利兹·马丁斯说,在欧债危机持续发酵之际,中国有着比其他国家更大的优势和政策调控空间。中国经济增长有坚实基础,从长远看中国经济发展势头非常强劲。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别尔格尔认为,中国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有深刻认识,这是十分必要的战略抉择,国际金融危机则加快了这一转变进程。

    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中心主任洪平凡说,中国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作为贯穿“十二五”规划的主线,中国更关注增长质量。高质量的增长应能给民众带来共同利益,同时能切实改善民生,确保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

    合作共赢 惠及全球——和平发展之利

    去年中国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只有实现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让更多人分享发展成果,世界和平稳定才有坚实基础和有效保障,世界各国发展才可以持续。因此,中国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自身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的一致性,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与他国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随着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融入世界的广度和深度进入新阶段。有专家表示,两到三年后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进口市场。中国商务部初步预计,未来五年中国进口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美元。对全球经济而言,这是重大“利好”。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显然,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中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发布的关于中国、欧元区、美国、日本和英国五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影响的《综合外溢报告》指出,自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全球发达国家的需求下降发挥了弥补作用,对资本品和大宗商品生产国的出口提振作用尤其明显,德国经济能在欧元区经济低迷的局面下保持活力,中国市场发挥了关键作用。

    洪平凡说,中国在2009年率先走出低谷对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具有重要意义。从时序来看,全球工业产出、贸易流量和石油等初级商品价格,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逐步复苏,都与中国经济走出低谷有着紧密关系。中国经济回升不但直接带动了全球总需求,而且增强了世界各国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心。

    陶贝说:“我相信双赢局面。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对世界有利。中国民众需要各种产品,有很大的消费能力,会对世界经济作出贡献。此外,中国在研发领域很有潜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能为国际社会作出更多贡献。”

    南因果说:“近20年来,中国承担了很大的国际责任。如果要给中国打分,我会给99分。将来,中国肯定要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西方主流媒体有时宣传‘中国威胁论’,批评中国的外交政策和经济政策,但思想进步和有良心的人都不会上当。中国的外交和经济政策在捍卫世界和平、改变不公平的世界经济体制、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以及全球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将发挥重大作用。”

    全球治理 平衡发展——格局调整之势

    危机爆发、繁荣退去,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经济体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凸显出来。这些矛盾相互交织作用,呈现复杂多变景象。在被学者所形容的全球化“黄金10年”之中,信贷的急速扩张令世界经济实现较快增长,但也透支了增长潜力,掩盖了深层次矛盾。横向看,世界经济南北失衡未因全球化明显改善,鸿沟反而加大;纵向看,一些发达经济体错失结构性调整良机,危机爆发导致民众福利水平倒退。

    从某种意义上说,2011年成为世界经济的“拐点”,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首次达到平衡。对于深刻变革中的世界经济而言,通过全球治理实现更平衡发展正当其时。

    《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指出,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努力建立公正、公开、合理、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使经济全球化成果惠及世界各国。携手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使21世纪成为人人享有发展成果的世纪。

    洪平凡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政策协调与合作,同时提高了自己在国际经济和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提高了中国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他说,由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努力,二十国集团在通过合作与协调应对金融危机、避免世界经济陷入又一次“大萧条”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二十国集团已基本取代了只有主要发达国家参与的“七国集团”,成为协调世界经济和金融政策的主要国际平台。

    费尔南德斯说,金砖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地位有所提升,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在这些机构的发言权得到扩大,在确定贷款和扶持项目时能更多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倾斜,表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对建立国与国之间平等关系有着重大意义。 (执笔记者:刘云非、谢鹏;参与记者:汪平、赵旭、刘向、乔继红、李志晖、赵乙深、魏良磊、蒋旭峰)  

 
 
 相关链接
· 澳大利亚矿业环境可持续发展管理培训班正式开班
· 张庆黎在昌黎调研:做好特色文章 实现可持续发展
· 澳大利亚矿业环境可持续发展管理培训班正式开班
· 中国农业贸易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研讨会召开
· 徐守盛在益阳调研强调:努力促进协调可持续发展
· 钢铁物流产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