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在高纬冰区施放低空探空仪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08月30日 10时13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雪龙”号8月30日电(记者 璩静)为获取北极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低层大气垂直结构特征,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在当地时间29日下午施放了由中国自主研制的卫星定位低空探空仪。

    据记者在现场观察,低空探空仪由一只充满氦气的探空气球携带并以每分钟约200米的速度上升。据专家介绍,低空探空仪主要探测地面至1万米高空区间不同高度的温度、湿度、大气压力、风向和风速变化,通过传感器向地面发回数据,科考队计划在北冰洋冰区上空施放60个这样的探空仪。

    来自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彭浩说,以往的科考使用系留充气飞艇来探测低空气象参数,施放高度最高达1500米,采样记录时间间隔为1分钟。2008年以来,由科技部立项、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承担研制的新系统——移动式低空探空系统已用于中国南北极科考,其采样记录时间间隔缩短为1秒钟,所获数据更全面、精确度更高。

    北极气候系统对北半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也是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和关键区。中国处于北半球低纬度地区,中国科学家在北极地区施放卫星定位低空探空仪,对积累现场探测资料、了解北极地区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北极科考队展开本次科考首次冰站作业

    新华社“雪龙”号8月30日电(记者 璩静)当地时间29日下午,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在北纬86度48分、东经120度15分的北冰洋浮冰区设立短期冰站,这是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第一次开展冰站作业。

    据介绍,此次短期冰站作业由4组人员分别实施:海冰物理组进行冰芯钻取,开展海冰厚度剖面、反照率、积雪特性等观测,海冰光学组进行海冰光学透射和海冰融池(冰面因融化形成的水洼)反照率观测,海冰生态组开展海冰、冰水界面样品采集和冰温剖面测量,海冰大气组进行海冰大气观测、探空气球释放、冰面温室气体通量观测。

    经过5小时作业,科考队共采集冰芯48支、冰下海水30升,投放100米、200米深海水温度盐度计共10次,布放海冰物质平衡浮标和可为海冰变化研究提供数据的冰浮标各1个。

    此次作业的所在浮冰长约200米、宽约60米,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测试显示,这块浮冰的平均厚度约1.1米至1.2米、冰面雪厚0.11米,浮冰的组成以一年冰——即每年冬季出现、夏季逐渐消融的薄冰为主,冰的温度较高,密度较松。GPS精密测量显示,该浮冰正以每小时0.2海里(1海里等于1.852公里)的速度向东南漂移。

    作业期间,科考人员和设备都由船载“黄河”艇运至指定作业区。人员和物资上冰前,防熊队员和指定人员先对冰站周围情况进行观察,包括探测冰面荷载强度、冰裂隙和覆雪融池等,同时设立防熊观测点。确认无危险后,科考人员才登冰开展观测。为防止北极熊袭击,科考队进行周密部署,除了前期防熊培训外,作业期间,防熊队员、“雪龙”号驾驶台人员一直进行安全眺望,冰面现场负责人全程巡视各作业区域,“黄河”艇和“海豚”直升机随时待命驰援。

    当地时间25日,“雪龙”号沿着挪威北方的斯瓦尔巴群岛西侧北上到达北纬81度的海冰边缘。27日,“雪龙”号经过位于高纬航线、地处俄罗斯北方的北地群岛,从东经128度北上航行。截至8月29日,“雪龙”号在此次科考中的总航程已达12636海里、累计航时1092小时。目前,“雪龙”号正沿着东经120度航线向北航行。

 
 
 相关链接
· 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圆满完成对冰岛正式访问
· 中国北极科考队应邀请抵达冰岛开始正式访问
· 刘赐贵向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队员表示亲切慰问
· 第五次北极科考:我首次在北大西洋开展海洋作业
· 中国北极科考队布放首个极地大型海洋观测浮标
· 中国北极科考队乘"雪龙"船完成北极东北航道首航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