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9月30日电(记者 叶锋)在高速公路首个免费通行日,全国各地选择在30日出行的民众多数陷入一场空前的拥堵中。路堵,出行游玩或回家团聚的人们心里更堵,有人调侃称这是在“免费添堵”。
高速路节假日免费,民众期盼已久,近年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也不断呼吁。今年起决定在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四个重大节假日,全国收费公路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这一举措将明显减少人们出行成本,可说是切实的惠民之举。
不过,从实施首日情况看,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买路成本”大为降低。一些从上海自驾到浙江杭州、湖州等地探亲访友或结伴旅游的私家车主说,今年国庆出行走高速,来回可省数百元,相当于省下小半箱油。据预测,高速公路重大节假日免费的一年减收额预计可在100——200亿元之间。
忧的是,“时间成本”急剧增加。半夜零时25分从深圳出发,整整7个小时后,才走80多公里;早上7时30分从上海长途汽车站出发,到达130公里以外的目的地江苏海门时,已是下午两时……这样的例子在30日当天举不胜举。由于车流量井喷,高速路成了“停车场”,速度近于爬行。对许多出行者来说,看似省下了钱,却搭上大把大把的时间和心情。更郁闷的是乘坐大巴出行的人。由于大巴不在免费通行之例,出行票价没有任何降低,但他们同样严严实实地被堵在路上。
值得肯定的是,为应对“如期而至”的巨大车流,有关政府部门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比如,增派人力上岗、加强信息发布、开设小型车辆免费通行的专门通道等,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及时跟进,对疏导车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不过,眼下暴露的问题也亟待引起高度重视。中国不少城市正快速步入“汽车社会”,私家车保有量快速增长;随着收入不断增长,旅游、度假等带动的出行量逐年增加;在“稳增长”过程中,市场化机制主导下各地的高速公路建设将持续进行……中国问题的复杂之处就在于,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博弈广泛而深入,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
本是为民惠民的好事,但如果考虑不周,就难以收到预期中的“多赢”。如何从民生、市场等多个角度实施、完善高速公路节假日免费政策,考验着各级政府、部门的智慧。如何科学利用“价格杠杆”引导市场需求,需要全面考虑、审慎决策。而在这个过程中,广泛听取民众、路桥公司、政府部门等多方意见,以形成相对全面、完善的政策体系,显得尤为关键。
需要指出的是,记者采访发现,很多民众担心,针对此次免费通行产生的大面积拥堵,高速公路公司会借题发挥,甚至宣称“暴利有理”,致使相关政策不进反退。
短期看,高速公路尚不具备全部免费通行的条件,但从体制机制上改革完善高速公路建设运营机制、清除其暴利生成的土壤,让人们的出行负担尽快“回归合理”,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动摇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