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10月4日电(记者 袁志国)历时三年,南水北调中线移民搬迁于今年9月中旬在湖北省圆满画上句号。鄂豫两省35万多人通过移民安置,住进新的楼房,开始新的生活。回顾这些年搬迁和不舍的泪水与纠结,他们对党的“十八大”召开有了自己的期盼。
一个拒签“典型”的心里话
舒家沟村是湖北省十堰市郧县柳陂镇地理位置最优越、百姓最富庶的村子。因为调水需要,丹江口大坝加高后这里将被淹没,生活在村子里的人们也将搬迁到江汉平原的潜江市。六组的陈启多心里有一百个不愿意。2010年大搬迁时,他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移民宣传,更拒绝在搬迁协议上签字,之后还玩起了“失踪”。
11月13日,离搬迁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老陈却意外现身。他首先给移民干部道歉:“这段时间给大家找麻烦了。”话音刚落,他已是满眼泪水,憋在心里的话就像倒豆子一样,“我家祖祖辈辈住下来的地方,这根没有几千年,少说也有几百年了,我也知道搬迁地比我们这里好,可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舒家沟,只有这里才是我的家啊。我不想走,但是我还是得搬啊,我不想给移民丢脸。”
在湖北,像陈启多这样搬迁到丹江口库区之外的移民有7.7万人,一个“搬”字曾经让他们无比的纠结。如今,他们生活在全省其他20多个县市的194个移民新村,离自己的故土近则几十公里,远则数百公里,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人际关系正在慢慢地改变着他们。
一年多过去了,老陈也逐渐适应现在的平原生活,只是儿子还在十堰工作,回一趟家已不像从前那么方便了。他告诉记者,自己心里还是有一些疑问:如果北方节约用水,可不可以不用调水?如果这些缺水地方的人向水多的地方移民,我们是不是也不用搬家?他说,我们的老家以后就是北方的水井了,希望中央能有更多的办法,让国人节约用水,我们舍了小家才值!
辛喜玉的改变与期待
9月18日,湖北省宣布圆满完成18万移民的搬迁任务。在简短的仪式上,辛喜玉作为移民代表参加了“采集汉江水、汇聚移民情”的汇水仪式。回想起象征意味十足的这一幕,她依然兴奋。她说,当自己将采集的清澈汉江水倒进丹江口水库模型时,我就想这不是一个仪式,而是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辛喜玉是老移民,因为丹江口水库的建设和蓄水,1966年她们全家就搬迁到了湖北宜城市,后来嫁回库区又成了移民的媳妇。从2001年开始,辛喜玉就扎根荒山寻找自己的致富梦,用11年的坚持换来了近2万棵核桃树,其中有4000多棵已经开始挂果,今年核桃销售收入近40万元。
随着2014年调水的日子越来越近,59岁的辛喜玉有了新的梦想。去年开始,她通过建设3个沼气池,在自己的养鸡厂和核桃园间实现了循环,并用沼渣和沼液取代化肥和农药。她说:“我就想能不能搞二清二减,通过减少农药、减少化肥,来实现清洁养殖、清洁种植,这样确保一库清水送到北京去。”
丹江口市农业局的统计数字显示,2010年全市化肥使用总量将近8万吨,其中约20%的化肥通过地表径流汇入汉江;2010年农药使用量达到1489吨,是2002年的2.25倍,这成为丹江口水库水质中总氮含量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因素。
辛喜玉说,现在国家很重视库区的环境保护,正在全面推进村庄环境连片治理和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但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还不够重视。她希望中央能够通过优惠政策甚至补偿的方式,引导库区农民转变农业生产习惯,少用甚至不用农药化肥,以便更好地保护水源、保护环境。
移民致富渴望政策“定心丸”
在南漳县九集镇九仙观村移民安置点,45个高标准的钢管大棚已颇显规模。村支部副书记陈贵先手指着这片火热的“工地”说:“这是我们92户移民联建的,还有51个没建起来,到年底建好后会更壮观。我们准备搞葡萄立体种植园,这以后就是我们的钱袋子了。”
2010年10月,他们从库区郧县搬迁至此后,如何发展致富一直是件拿不准的事情。今年4月,在当地移民局的组织下,陈贵先等几十个移民代表先后到随州、钟祥、荆门、公安等地开阔眼界,寻求发展项目,最后决定聘请省农科院专家为技术指导,大家联手发展“现代大棚葡萄立体种植园”。
陈贵先说,移民在新地方发展真的很难,几乎是从零开始。这次建设96个葡萄大棚共需资金200多万元,移民拿不出这么多钱来,要不是移民局帮着四处化缘,发展致富还不知道从哪说起。
陈贵先说,在当地移民局的努力下,通过向上争取一点、村里自筹一点、多个部门支援一点、移民以劳代资凑一点的办法,他们的立体种植园才得以付诸实施。
党的“十八大”马上就要召开了,陈贵先充满期待。他说,国家的移民搬迁补偿政策考虑得比较周到,也比较优厚,现在大家搬出来了,今后发展致富怎么办?这次选定种葡萄,理论上可以为每户增收2万元,但风险还是不可预料,我们时刻害怕失败,所以希望中央能更多考虑我们的发展问题,出台一个移民发展的后期帮扶政策,给我们一个“定心丸”,这样我们就会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