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皖北步入发展快车道:"相对落后区"到"新增长极"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10月18日 18时59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合肥10月18日电(新华社记者 宋斌)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个个园区雏形显现,一个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记者近日在安徽皖北地区看到,这个昔日相对落后的地区,如今呈现出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的振兴之势。

    今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皖北的经济社会发展却逆势上扬。统计表明,1-8月,皖北地区工业、财政、投资、消费等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其中进出口、利用外资增幅高于全省62.3个和25个百分点,同时县域经济继续保持高位增长,皖北开始步入发展快车道。

    皖北地区包括安徽北部六市及沿淮五县,国土面积和总人口分别占全省的38%和53、5%,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针对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振兴皖北”的重大决策。加速皖北振兴,打造新的增长极,成为安徽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速崛起、建设美好安徽的重要战略支撑。

    安徽省先后出台系列扶持政策,重点在加大财政支持、促进产业发展、建设现代园区、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全力推进皖北地区加快发展。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努力,皖北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显著变化。

    皖北地区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工业化率从30%提高到40.4%。作为传统农区,皖北近年来充分发挥资源、区位、劳动力等综合优势,加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速了工业化进程,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淮南的煤机制造、阜阳的商贸物流、亳州的中医药、宿州的鞋服纺织、淮北的食品加工和蚌埠的电子信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支撑。同时,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也呈快速发展之势。

    经过近年来的全力推进,皖北地区省级开发园区增加到47个。开发园区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集聚度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区、宿州马鞍山产业园区三个南北合作共建园区,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强度投入,扎实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征地拆迁和招商引资工作,产城融合发展雏形已经显现,将成为引领皖北发展的现代产业新城。在南北合作共建过程中,还带动了皖北干部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

    近年来,皖北地区积极实施城镇化战略,通过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从中心城市到县城,一个科学的城市化体系框架已经形成。特别是新城区建设起点高,规划建设理念超前,人居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一批铁路、高速公路、水运、航空项目顺利实施,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初步形成。水、电、气、热、信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皖北的生态环境也得以提升,居民生活得到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繁荣稳定。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皖北地区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十一五”时期,皖北地区生产总值由1866.3亿元提高到4078.1亿元,年均增长12.5%。2011年,皖北六市经济发展继续保持速度较快、动力增强、结构优化的良好势头,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在建省外投资项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的增长幅度均高于全省。

 
 
 相关链接
· 安徽紧急部署力争20日前半冬性小麦品种播种完成
· 安徽征2013年民生工程项目 33个备选项目百姓定
· 安徽启动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 每年造林超200万亩
· 安徽未来五年投资25亿元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
· 截至9月底安徽超额完成全年保障性住房开工任务
· 税务总局:江苏、安徽启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