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谈教育行风建设 加强顶层设计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10月21日 09时23分   来源:新华社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人民满意为己任
——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谈教育行风建设

    新华社北京10月21日电(吴晶、许懿方)择校乱收费、教辅管理散滥、经费监管不力、学术不端频现……这些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一直是教育系统行风建设的重点。

    教育部行风建设工作小组办公室负责人21日在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己任,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体制机制,深化专项治理,取得较好成效。

    乱收费“两手抓”

    记者:义务教育乱收费饱受诟病,如何根治?

    负责人:2010年和2012年,我们先后出台两项重要文件,指导督促全国所有省(区、市)出台了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实施方案。要求各地严格执行就近入学,跨区域招生限定在10%以内;明确取消“占坑班”、推优生、特长生;实行优质高中平均分配中考名额制度,达到30%以上;取消与入学挂钩的捐资助学费和赞助费等变相择校费;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和行政问责制度。

    2011年,国家信访局受理反映教育乱收费问题的信访件同比下降37%,全国1188个县(市、区)实现了教育收费问题零投诉,占总数的41%。

    同时,我们根据国务院部署,与各省区市签订备忘录,确定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探索从源头上治理择校问题的途径。

    教辅选用“把好四道关”

    记者:教辅材料种类繁多、质量良莠不齐、价格虚高、市场混乱、选用缺乏规范等问题屡禁不止,如何整治?

    负责人:我们以“一教一辅”为核心,会同有关部门加大监督力度,斩断利益链条,提升教辅质量,着力规范市场。29个省份今年秋季已按照新模式运作,学生选用教辅数量由每学科人均3至5套减少为一科一辅,教辅市场均价由教材的3倍降为与教材同等价格标准,学生课业负担和家庭经济负担明显减轻。

    我们要求教辅选用必须“把好四道关”,一是出版资质关,强化质量审查;二是推荐评议关,建立教辅评议委员会机制;三是价格关,对进入课堂的教辅实行政府指导限价;四是选用关,坚持自愿购买,制止强制订购和进校推销。

    幼儿园收费加大公示

    记者:“入园贵”呼声日益强烈,如何解决?

    负责人:我们一方面推动各级财政加大投入,逐步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另一方面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大部分省份已出台实施细则,明确将幼儿园收费统一为保教费和住宿费,充分考虑群众承受能力。

    今年以来,我们加强对幼儿园收费行为的管理,严格实行听证、公示及收费许可年审制度。针对有些家长对民办幼儿园的收费依据的疑惑,严格履行备案程序,加大了公示宣传力度。同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幼儿园收取与入园挂钩的捐资助学费以及以开办特色班、兴趣班等名义向家长另行收取费用等行为严肃查办。

    高考违纪一查到底

    记者:高考的公信力不断提升,有效措施有哪些?

    负责人:高考“阳光工程”日益深入人心,成为教育系统的“民心工程”“品牌工程”。得益于三项主要措施:一是建立阳光高考信息平台,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二是清理规范高考加分政策、调减加分项目和分值,强化特殊类型招生和自主选拔录取管理。三是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严肃查处招生乱收费、非法中介、违规录取等问题。2008年以来,共查处违规招生案件267件。

    学校建设“阳光工程”

    记者:学校基建工程和图书、设备采购等领域成为腐败易发多发地带,如何加强监管?

    负责人:我们对基建工程开展专项治理,通过制定系列文件,督促直属高校健全并落实基建项目集体决策、审批报批、招标投标、资金支付等制度,并对75所直属高校工程建设工作及50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进行量化考核,有效防范工程风险。

    针对图书教材和设备采购,我们引入竞争机制,对大宗物资统一采购、阳光采购。在30所直属高校试点建立“网上竞价”采购管理系统和进口仪器设备、图书采购联盟,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动态监控。

    办学经费“精打细算”

    记者:国家财政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如何管好大幅增加的教育经费?

    负责人: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们修订中小学和高等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制定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高校总会计师管理、高校财务巡视等制度,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成立教育部经费监管事务中心,完成6所高校总会计师政府委派工作,强化直属高校和直属单位行政一把手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内部通报制度,完善国家经费统计公告制度。

    我们在5所高校启动试点,探索建立科技、财务、纪检联合督查机制,严肃查处虚报冒领、贪污挪用科研资金问题。全国 2409所高校已开展风险防控工作。我们还推动高校认真履行出资人管理职责,加强对重大经济行为的监管,依法对投资效益考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学术诚信惩防并重

    记者:如何防范学术不端行为?

    负责人:我们已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学位论文作假行为暂行处理办法》等文件,明确规范对涉及学术不端的学生、教师、学校的惩治措施,着力构建学风建设机构、学术规范制度和不端行为查处机制“三位一体”的防范体系。

    我们也强调把学术诚信作为师德建设和学生德育重要内容,深入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2011年,接受宣讲教育的研究生达85.8万人次。

    为制度装上“杀毒软件”

    记者:不正之风往往钻的是制度的空子,怎样从制度创新上正本清源?

    负责人:近年来,围绕作风建设、干部管理、队伍建设、资金项目、招生考试、教育收费、评估评审、科研活动、校企管理等9个方面的行风建设,我们制定和修订制度70项,直属高校建立健全制度3717项,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制度体系已基本形成。

    我们注重从制度层面铲除滋生不正之风的土壤和条件,及时清理不合法、不合理规章制度,2011年集中修改废止12项规章、400多个文件。同时,坚持“定期体检”,对75所直属高校和11家直属单位进行巡视,对30个省(区、市)中职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全面检查,对中西部国家试点省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进行督导。

    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

    记者:第三方评价已成为国际评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惯例。如何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我国教育行风建设的成效?

    负责人:2011年底,我们委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遍布全国93个县(市、区)的14156名群众进行入户调查,随机对4847名群众进行网络调查,听取群众对教育行风的意见建议。结果显示,人民群众对教育行风建设满意度达72.7%。取得这样的成绩,有益经验有很多,主要是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教育行风问题;加大通报力度,督促推动有关部门和单位解决问题;建立联合查处机制,深入重点省份实施专项督查。

    2008年以来,全国查处教育乱收费案件涉案金额达12.2亿元,有11873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和其他处理。

    但也必须清醒看到,教育系统行风建设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个别地区和领域的不正之风仍然突出,一些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尚未得到根治。今后,我们要研究制定教育行风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和责任追究办法,确保行风建设工作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任务落到实处;继续强化专项治理,进一步完善教育行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前瞻性研究,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远的眼光、更实的态度明确行风建设的宏观思路、目标任务和方法措施,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教育部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教育行风建设座谈会

    9月14日,教育部召开“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专题座谈会,邀请来自社会各界的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加强教育行风建设认真听取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做好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教育部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王立英主持会议并讲话。

    与会代表、委员对教育部召开专题座谈会,加强与代表、委员的沟通交流给予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教育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教育行风专项治理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代表、委员们围绕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教育行风建设突出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建议在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加强择校乱收费问题的治理;加强对教辅材料评议推荐、自愿选购等环节的监管,克服人情、关系等不正之风的干扰和地方保护主义影响,确保学生用上质优价廉的教辅材料;坚决治理有偿补课,在加强师德教育基础上,出台禁止性措施,管住公办教师到社会机构任职行为,同时加强监督检查,防止出现“课堂内容课外补”现象,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社会机构举办的补习班的清理、规范;加强大学精神培育,深化高校学风建设,严惩学术不端,强化科研经费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评价机制;进一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加强学校食堂建设,积极解决食堂工作人员配备及待遇问题,逐步扩大实施范围,力争让所有国家级贫困县的适龄儿童都能受益等。 >>>详细阅读

 
 
 相关链接
· 教育部在京召开教育系统创先争优活动总结视频会
·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撰文:中国教育巨变的重要启示
· 教育部被评为十一届全国政协提案先进承办单位
·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将举行 教育部举报电话82520029
· 教育部公布自学考试违规违法行为举报电话
· 教育部10月15日印发3至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