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贵州正铿锵前行;砥砺跨越,贵州正大步赶上。2011年,贵州全省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均高于全国。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4%左右,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发展的势头好后劲足。
成绩长志气,发展增信心。省委书记、省长赵克志说,这几年,贵州广大干部群众高举“团结、发展、奋斗”的旗帜,牢牢把握“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城镇化带动战略”,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为到2020年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目标而奋斗。
突破“两大瓶颈”,推动“两大战略”,经济发展大步赶快步转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山川秀美、文化斑斓、资源丰富,发展的潜力巨大;然而,贵州的小康进程落后于西部、落后于全国,既要“赶”又要“转”,发展面临多重任务。
科学发展,“贵州答卷”如何谋划,贵州省委、省政府深入调研、倾听民意、广纳谏言、研判省情,将中央精神与贵州实际紧密结合,提出要突破交通、水利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瓶颈”,释放发展的能量,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助力经济起飞,全力大步赶快步转。
今年4月召开的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2020年贵州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定,战略明,4000万贵州人民集中心思、凝聚力量、埋头实干、大步向前。
贵州正用实际行动不断书写着“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的“贵州故事”。
——交通“瓶颈”加速突破。今年1至6月,贵州公路水运建设完成投资额全国排位第三位。建成高速公路600公里,总通车里程超2600公里。继续加快贵广铁路、长昆铁路客运专线、贵阳市域铁路等续建项目建设。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扩建工程进展顺利,遵义机场通航。全年交通投资将完成830亿元。
——“工程性缺水”快速攻坚。2011年启动实施经国务院批准的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的《贵州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一年开工20个中型骨干水源工程;而在以往,平均每两年才开工1个中型项目。今年的水利投资将完成170亿元,缺水的贵州将渐渐不再“喊渴”。
——工业化强力推动。贵州重点抓投资和项目。截至8月,全省工业园区累计建成投产项目1979个,在建项目1278个,拟建项目712个,呈现出项目数量多、招商引资多、入园企业多,投资增长快、推进速度快、建成达产快的喜人局面。2011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5%,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贵州坚持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深刻融入和全面贯彻到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目标保质保量完成,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城镇建设积极推进。加速打造黔中城市群,建设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培育交通网络节点上的中小城市,打造一批交通枢纽型、旅游景点型、绿色产业型、工矿园区型、商贸集散型等不同类型城镇。新一轮的《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正在完善,乡镇规划覆盖率已达80.61%,明年底将实现小城镇总体规划全覆盖。今年,贵州省确定1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力争城镇化率到2015年达到41%。
更为可喜的是,今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贵州走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和自身实际的后发赶超之路。截至8月底,中央安排贵州转移支付补助1569亿元,比去年全年增加41亿元,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开展“四帮四促”,坚持实干巧干,干部作风实群众心气足
更好更快,贵州时不我待,需要党员干部“干”字当头,抢抓机遇,坚持苦干实干巧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34名干部,34个背篼。贵州长顺县敦操乡,乡干部连续多年主动给深山区群众送生产物资和生活用品,被亲切地称为“背篼干部”。他们用背篼背走贫困、背来民心、背出了干群鱼水情。
“背篼干部”体现的是“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有精神,才会有力量。贵州条件苦,做成一件事,需加倍努力,更需一种在逆境中求崛起的精神,唯有“干”字当头,才能改变面貌;唯有拼搏奋进,才能后发赶超;唯有构筑“精神高地”,才能冲出“经济洼地”。
“到困难多的地方去,到发展最需要、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领导干部带头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帮出成效,推动发展。”这是贵州省委、省政府对各级领导干部发出的“动员令”。2010年,贵州在全省领导干部中开展“帮助学习领会精神,促进思想统一;帮助理清发展思路,促进科学发展;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增比进位;帮助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和谐稳定”为主要内容的“四帮四促”活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
省委、省政府规定,省直机关处级以上干部每年1/3以上的时间要下沉到基层、深入调查研究,特别是对影响企业、园区、项目、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难题,更要深入矛盾纠纷易发地、征地拆迁、企业改制重组等第一线,解决基层和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求。
这是硬指标,硬要求。19位省委、省政府领导带头联系20个县(特区)、20个乡镇、9户企业、7个工业园区、1个重点项目、1所高校、2个金融机构,以及38户困难户,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带头走出“山门”,北上京津,南下港澳,东临泛珠,西进成渝,学习借鉴,招商引资,赢得更大发展空间。
贵州各级层层建立领导干部“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发展”的联系点。目前已有10086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和一线,联系帮促1.3万个基层单位、3.1万户困难户,帮促工作基本实现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重点项目、一类贫困村、街道社区“全覆盖”。
从今年起,贵州建立“部门帮县、处长联乡、干部驻村”干部下基层长效机制。全省101个省直部门挂帮88个县,2829名处级干部联系1446个乡镇,23168名县级以上机关单位干部进驻17672个行政村开展帮扶工作。“帮联驻”覆盖所有县乡村,一住三年不变。
如今,贵州在变,贵州人更在变。在发展提速的背后,最深刻的变化是党员干部作风越来越实,干劲越来越足,精神面貌越来越朝气蓬勃,群众心气越来越充足。
打响“民生攻坚”,拨响民生算盘,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这是老百姓心里流淌出的喜悦。今年秋季开学第一天,贵州麻江县坝芒小学的三年级学生杨紫玲正和同学们一起在食堂就餐。“今天的午餐是两菜一汤,另加一个脐橙。”小女孩高兴地说,“自从学校开始实行营养餐后,吃得好香!”短短两年,贵州农村“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的目标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越是欠发达,民生问题越显重要。2011年,贵州扶贫脱贫攻坚、就业和创业、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十大民生工程”完成投资650亿元。今年继续实施“十大民生工程”,总投资900亿元。
贵州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扶贫攻坚被贵州列为“第一号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总攻“绝对贫困”。今年全面启动武陵山、乌蒙山和滇黔桂石漠化3个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规划,以基础设施、产业化扶贫、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移民、劳动力素质提升为重点,发展特色产业,稳步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5月26日,贵州扶贫攻坚翻开历史性一页,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规模最大的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启动。省级财政今年统筹安排资金12亿元,从石山区、深山区、高寒山区搬迁移民10.13万人。目前,全省首批181个安置点已全部动工。
贵州农村危房改造全面推进,2008年至今,中央共下达贵州改造任务105万户,实际超额完成27万户,530多万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条件显著改善,拉动社会总投资255亿元。
2012年,贵州省财政出资10亿元扶持创办2万户微型企业,同时大力实施培训就业工程,提高转移就业成功率,在上半年新增20万人就业的基础上,确保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建成9961所农村中小学食堂,全省连片特困地区65个县全部纳入国家“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范围,惠及417万农村学生;全省行政村全面覆盖标准化卫生室,新农合门诊统筹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在全国率先建立农村低保季节性缺粮户救助制度……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贵州,正走在一条奋力跨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