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海洋文明 促进交流合作——2012厦门国际海洋周圆满落幕
新华社厦门11月8日电(记者 项开来)11月2日到8日,2012厦门国际海洋周成功举办。在一周时间里,近5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10多个国际组织代表,就海洋开发和保护等众多问题展开了广泛交流。
聚焦海洋经济绿色增长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探索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行动,发展海洋经济是人类在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我国从2011年开始,先后在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和天津开展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并设立舟山群岛新区。今年,国务院又相继批准颁布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本届厦门国际海洋周聚焦“蓝色经济、绿色增长”,探求全球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2日上午的主论坛“2012厦门国际海洋论坛”上,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表示,未来一段时间是中国发展海洋事业、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中国将从完善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提升海洋产业创新能力、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四个方面,促进中国海洋经济绿色发展。
国际海洋学院主席阿维尼·贝楠博士表示,从今年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中,我们发现,许多利益相关者都关心海洋环境恶化、生物资源过度开发、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把“蓝色经济”与海洋和海岸带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
传播海洋文明普及海洋知识
本届海洋周期间,一系列海洋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引起广泛关注。第五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总决赛、第八届中国“俱乐部杯”帆船挑战赛、2012厦门国际海洋周专场文艺演出……
“学习海洋知识,维护海洋权益——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电视总决赛”2日在厦门举行。来自兰州大学的侯强获得北极特别奖,四川大学的黄加顺获得南极特别奖。他们将分赴北极、南极参与科学考察。本届竞赛受到全国高校的广泛关注,共有45所高校、数万名大学生参赛。
“海洋与我——2012年厦门大学海洋科学开放日”活动,厦门大学对市民开放实验室,还有科学家现场介绍海洋科考知识。将于2015年下水、造价2亿元的科考船,更让观众大饱眼福。
发展海洋经济,离不开科技的强力支撑。海洋周期间,中国南方海洋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揭牌成立。
海洋周期间还举办了中国大洋事业20周年成果展,集中展示中国大洋事业20年成就回顾与展望。
促进国际合作交流
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离不开各国各地区的合作。今年有近5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10多个国际组织代表参与,厦门海洋周作为促进国际合作的平台作用越来越明显。
陈连增说,在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上,中国将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将切实履行国际义务,做好“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运行工作。继续组织实施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南中国海海啸预警系统建设等国际项目,进一步推动《南海及周边海洋国际合作框架计划(2011—2015)》,吸纳发展中海洋国家参加中国政府海洋奖学金计划,积极为发展中国家提高基础能力提供资金支持,培养海洋人才。与有关国家、国际组织在海洋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科技研发、防灾减灾等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
今年举办的发展中国家海洋可持续发展部长级培训班和论坛,扩大和加强了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在海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来自坦桑尼亚、桑给巴尔、斐济、东帝汶、汤加、瓦努阿图的部长级官员以及柬埔寨、斯里兰卡、泰国、毛里求斯等9个濒海发展中国家的官员,在论坛上就海洋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发表意见。
在东亚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网络研讨会上,中国、韩国、泰国等国家代表分享在海岸带管理上的成功经验,共商携手推动东亚地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此外,今年海洋周还继续深化与世界水周的“姐妹周”关系,加强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