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11月30日电(记者晏国政)刚用不到两周时间帮公司办完用地规划许可证,刘险锋这几天又忙着在太原市政务服务中心报批建设工程规划方案。“行政审批办事流程越来越规范透明,办手续的时间越来越短,我们也越来越省心。”她说。
刘险锋是太原一家房地产公司专门办理各项审批手续的部门负责人,也是一名与行政审批部门打了十几年交道的“老人”。她说,过去几年,虽然政府要求各个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进驻政务大厅,但并没有解决太多实际问题。
“因为政务大厅只相当于一个‘收发室’。收到报批件之后,工作人员还是得拿回职能部门,在不同的处室之间,经过承办人、处长、副局长、局长等多个层级审批。有时候一个手续办下来最少得半年,有的甚至长达两年。”刘险锋说。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审批环节过多、速度过慢、发展环境不佳等问题,太原市委、市政府去年4月启动效能政府建设,于今年起实行了新的行政审批管理办法,其核心就是对行政审批流程进行再造。
太原市首先对行政审批体制进行了改革。要求34个职能部门成立专门负责行政审批的实体处室,将原来分散在各个处室的审批事项和职能向这一处室集中。同时要求新成立的行政审批处整体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由处室负责人担任首席代表,职能部门要对首席代表进行充分授权。
“对我们来说,这是一场彻底的自我革命。”在政务服务中心办公的太原市规划局行政审批处副处长秦庆胜说。该局将分散在六个处室的行政审批职能集中到了一个处室,并成立了技术服务中心,使原来与行政审批交织的技术审查环节相对独立。同时,将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运行的按项目阶段划分的串联式审批流程,改为以项目为单位的并联式审批。
与之相应的是,太原市政务服务中心以项目筹划落地为核心,将审批全流程细化为从咨询引导到竣工验收的6个阶段。同时设立综合服务窗口,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联合审批,统一受理审批申请、统一送达审批决定,基本建立了“首席组织、并联办理、一口进出、限时办结”的审批运行机制。
为保障新的审批机制良性运行,太原市纪委监察部门在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同时,向政务服务中心派驻职能处室,对各审批部门进行日常监督和定期检查,同时,开发了全市行政审批电子监控系统,实行网上同步监察和预警纠错。
太原市纪委行政效能监察室主任常继德说,通过一系列措施,以行政审批为核心的政府效能明显提升。全市行政审批项目由原来的383项减少到168项、总审批环节由1139个减少到847个、办理时限由原来的2804个工作日缩减至1850个工作日,减幅分别达到56.1%、25.6%和34.2%。
记者了解到,太原市实行新的审批制度以来,前往政务服务中心办事的人多了,往各个局和相关处室跑的人少了,过去一些饱受非议的相关职能部门也逐渐得到群众认可。
“现在政务服务中心真正变成了‘办公室’。来办手续时,都有工作人员发放办事指南,进行提前告知,需要哪些材料,怎么办理,我们心里很清楚。最主要的是一个窗口进出,不仅节省了时间,使企业项目能尽早落地,还减少了一些违规事情的发生,我们不用再担那么多心事。”刘险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