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12月5日电(记者 于文静)在浙江杭州,从2010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42.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12年9月全市55个监测断面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72.7%,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近年来,“水乡”绍兴通过开展“清水工程”等一系列建设,努力实现山青、水净、河畅、岸绿的水利现代化目标。
据浙江省绍兴市水利局副局长林军介绍,清水工程建设包括引水活水、截污治污、清淤疏浚、综合整治等四项任务。根据工程建设目标,到“十二五”末期,将在全市范围内消灭Ⅴ类水,确保Ⅳ类水,力争Ⅲ类水。
清水工程是“水乡”绍兴建设水利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有关部署,2011年5月,水利部在湖北省境内的汉江流域、江苏省和北京、宁波、大连、青岛、无锡、苏州、绍兴、中山等八城市共10个试点,分别开展流域、省级区域和城市水利现代化试点工作。
绍兴境内河湖众多,中心城区水域面积率达14%,“城市水利”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绍兴实施曹娥江大闸建设及河湖水系连通等,提高城市防洪安全;实施小舜江供水工程,供水水质长期稳定在国家一类水标准,高效保障了200多万城乡居民的供水安全。
水文化景观建设是展示现代化水利人文关怀的窗口。在水环境整治中,绍兴挖掘水乡历史文化,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其中,环城河突出两千年来形成的水城文化,古运河表现运河文化。同时,依托大闸、水库等水利工程,建设水利文化景观带。
重建设轻管理问题是影响水利工程发挥效用的重要因素。对此,绍兴强化流域管理,建立水利和环保等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实施“河长制”和“网格化”管理,发挥居委会和村委会在河道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有效提升工程管理能力。
采访中,林军也表示,绍兴在推进水利现代化试点建设中,还面临资金压力较大、城市水环境整治等工程用地指标紧缺、水利管理薄弱、各县(市)统筹推进机制欠缺等问题,今后将继续探索解决上述问题。
据了解,2011年10月,绍兴市水利局与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绍兴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启动规划编制工作。2012年6月,《绍兴市水利现代化规划(2010~2020)》获水利部、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复,标志着绍兴市水利现代化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规划》提出,推进防洪减灾保障体系、水资源保障体系、水生态保护体系、水管理服务体系、水利智能化体系和水文化景观体系等“六大体系”建设,力争通过5到10年努力,构建以绍虞平原现代化水网以及曹娥江、浦阳江水安全为核心的“一网两江”现代化水利格局,基本实现洪涝可控、饮水无忧、山明水秀、乐水宜居的水利现代化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