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人民日报时评:构建微博时代的公序良俗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12月06日 07时28分   来源:人民日报

    12月4日,2012年度法治人物评选结果揭晓,除了评出法治人物或群体,还首次评出年度致敬媒体,“充满法治精神与人文关怀”的人民日报法人微博获得了这个奖项。这成为本次评选一大看点。

    微博在法治人物评选中获奖,说明在当前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发布者”的时代,新兴媒体正成为提升法治思维、推动法治进程的重要渠道。

    微博是许多法治新闻事件的信息源头,“表哥”、“房叔”、“不雅视频”,无不始自微博曝光,引发反腐行动;微博已经成为政府与民间直接互动的窗口,政务微博集群式发展,敞开了信息公开的门窗,给公众开辟了政治参与的新路径。更有价值的是,在微博这个“观点广场”上,公众对复杂事件的围观,政府对网络热点的回应,本身就是法治意识、法治思维的培育过程。

    当然,微博为法治建设注入动力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虚假信息泛滥,谣言跑在真相的前面,引发恐慌心理;失当爆料,恶意攻击,侵犯他人权益;买卖炮制“粉丝”,炒作话题,制造舆论压力……对此有人诉苦:“在微博上没有办法讲道理,都是‘一边倒’、‘围剿式’的责难甚至谩骂,无法应对。”这些问题反映出网络表达片面、非理性、情绪化的缺点。

    面对微博给法治建设带来的新挑战,政府部门应当及时研究对策,进行前瞻性的制度设计。构建微博时代的公序良俗,归根结底还得靠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而坚持以法治思维处理微博及相关的互联网问题,关键是如何认识“网意”和民意的关系。

    “网意”不能完全等同于民意,但即使这部分民意有时显得不够理性、不够冷静,却也是客观存在。因此,面对方兴未艾的新兴媒体,面对澎湃汹涌、泥沙俱下的“网意”,因噎废食不是正确的态度。

    对待“网意”体现的权利诉求,首先还是要尊重倾听。中央领导同志强调,“网上的舆论,包括骂声我们都要听”。这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对于网上舆论不能置若罔闻,而是要主动了解、客观认识,并通过网上舆情了解民情、检讨工作、解决问题。

    对于数亿网民来说,应该珍爱新兴媒体这个信息集散、社交互动的崭新平台,以守法、文明的行动,共同推动中国的民主法治进程。(马国英)

    【新闻链接】

    12月4日晚,2012年度法治人物评选结果揭晓,湄公河案专案组、刑诉法专家陈卫东、“嫣然天使”负责人李亚鹏以及候鸟守望群体等入选。人民日报法人微博获评首次设立的“年度致敬媒体”。年度法治人物颁奖盛典由全国普法办、司法部与中央电视台共同主办,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承办。 

 
 
 相关链接
· 截至2012年10月底新浪认证政务微博总数60064个
· 新疆出台管理规定鼓励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开设微博
· “陕西发布”政务微博开通 发布民生重要信息等
· 广东省出台官方微博管理办法 推动预警信息发布
· 你好中国—新华社迎接十八大微博采访团采访札记
· 上海市市长韩正:政务微博要把服务群众放首位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