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淡水豚保护区内展示的江豚标本(11月28日摄)。
在安徽铜陵大通镇和悦洲与铁板洲之间的安徽铜陵淡水豚保护区,通过迁地保护的方式饲养的江豚生活得无忧无虑,但那些生存在长江自然水域的江豚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11月11日,长江淡水豚考察队从武汉中科院水生所码头启航,探寻长江中下游干流中江豚的踪迹。截至12月5日科考队结束在长江安徽段的考察,共目测到江豚199头次,相比2006年的考察结果,江豚数量锐减近七成。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克雄介绍:“近年来,由于航运、采砂、非法捕捞、气候突变、水污染等原因,长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照此情况发展下去,江豚物种将在15年至20年内出现功能性灭绝。”新华社发(张端 摄)

长江淡水豚考察队船只在安徽铜陵江段科考(12月3日摄)。新华社发(张端 摄)

在安徽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内,江豚在水中游动(12月3日摄)。新华社发(张端 摄)

在安徽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内,江豚探出水面“吐水”(12月4日摄)。新华社发(张端 摄)

安徽铜陵淡水豚保护区内展示的江豚骨骼标本(11月28日摄)。新华社发(张端 摄)

在安徽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内,江豚探出水面“吐水”(12月4日摄)。新华社发(张端 摄)

在安徽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内,江豚在水中游动(12月3日摄)。新华社发(张端 摄)

在安徽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内,江豚在水中游动(12月3日摄)。新华社发(张端 摄)

长江淡水豚考察队进入安徽铜陵江段科考(12月3日摄)。新华社发(张端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