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12月20日电(记者 艾福梅)替忙于工作的家长照顾孩子饮食的“小饭桌”人人皆知,可专门为空巢老人设置的“老饭桌”却鲜有耳闻。在银川市橡民社区就有一个这样的“老饭桌”。
刚到中午11点半,橡民社区82岁居民乔永恩准时来到社区的“老来聚饭桌”。在这里,工作人员给他准备了油菜香菇和鸡蛋茭瓜。“这个‘老饭桌’感觉就是给我开的。”这位1965年就从沈阳来支援宁夏建设的老人告诉记者,子女都不在身边,一个人做饭很麻烦,做少了不好做,做多了就只能吃剩饭剩菜。
“有了‘老饭桌’后,来了就能吃,厨师还变着花样炒菜,特别符合我的口味,方便得很。”乔永恩扳着指头给记者数着最爱的几样菜:红烧茄子、烧芋头、丸子白菜等。
据了解,橡民社区共有居民4700多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712人,大部分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支宁人员。从11月26日开始,橡民社区居委会立足从小事关老爱老,开办了这家“老来聚饭桌”,以解决独居老人和行动不便老人的吃饭问题。
橡民社区负责“老来聚饭桌”的工作人员张卫红告诉记者,“老饭桌”是利用社区房屋改建而来,政府提供两个公益性岗位,米面油等也是街道办事处解决。每顿饭5元钱,仅收成本钱。
“开办‘老饭桌’不仅解决了老人们的吃饭问题,而且老人们聚在一起聊聊家常,也填补了精神空虚。”张卫红说。
银川市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人口超过20万,高龄、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面临很多问题。早在2010年,银川市就出台《关于加快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鼓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开办“老饭桌”。每开办一张“老饭桌”政府一次性补贴500元,同时每年每张“老饭桌”还补贴100元运营费。
银川市老龄办工作人员刘秀芳告诉记者,目前银川市三区已建成94张“老饭桌”,且灵武市郝家桥镇王家嘴村还率先办起农村“老饭桌”,为本村留守老人解决吃饭问题。
和老人们的满心欢喜不同,运营者的压力要大得多。荣锦苑社区工作人员马丽娟介绍,“老饭桌”是由小区的职工餐厅改建而成,消毒柜、餐具、冰箱一应俱全,投入不低。刚开始社区为了尽量满足老人口味,还以月薪3000元专门聘请了一位厨师。当时“老饭桌”热闹非凡,最多时有四五十名老人用餐。
然而,时间仅仅过去一年半,记者看到前来吃饭的老人寥寥无几,偌大的“老饭桌”显得空空荡荡。“给老人做饭不容易,众口难调。请厨师社区经济压力太大,后来就全靠公益性岗位人员做饭,吃饭的老人就越来越少。”马丽娟说。
不过,不管是新开办的还是已经存在一段时间的“老饭桌”,社区负责人都表示,既然开办了“老饭桌”,方便了老人,社区就想把它办好、办下去。“我们将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想办法把这些‘老饭桌’弄得红红火火。”马丽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