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电(记者 林红梅)“今年1至10月,中国民航在中国到国际的货运市场上所占的市场比例只有31%;在中国至国际的客运市场上,只有42%多。”中国民航局局长李家祥21日在此间举行的全国民航工作会议间隙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透露。中国民航局近年来一直大力提倡航空公司飞出去,但“飞”出去的翅膀却显得很沉重,李家祥呼吁:“飞出去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迫在眉睫。”
国际巨头瞩目中国市场
中国民航今年又是一个令全球民航业羡慕的盈利年。中国民航局副局长李军在此间介绍,今年1至11月,中国航空公司共实现利润209亿元,占全球航空公司盈利总额360亿元人民币的58%多,延续了去年中国民航盈利占全球一半的辉煌。
随着中国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乘飞机出行成了寻常事。李军介绍,预计2012年中国乘坐飞机出行的人数达3.2亿人次,比上年多3000万人次,增长幅度为9.2%,超过了GDP的增长幅度。
中国旺盛的市场蕴含巨大商机。11月底,深圳航空公司与星空联盟签订入盟合约,不仅全球有26家航空公司的负责人到场,而且还来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媒体记者。中国民航旺盛的市场,吸引了国际航空业聚焦中国。
打铁还需自身硬
为引导中国的航空公司“飞出去”,民航局、地方政府采取措施,鼓励航空公司多开辟国际航线;鼓励参加国际航空联盟。
加入国际航空联盟,成为中国航空公司飞向国际的首选。自2007年南航“入盟”天合联盟起,东航、上航相继加入天合联盟;国航、深航等加入星空联盟。深航总裁冯刚说,入盟后,旅客能享受更低廉的联程机票,享受一票到底的服务。
“入盟”已历时5年,但中国民航的国际市场份额却未提升。民航业内专家分析指出,必须清醒看到,西方民航谋划的是中国内陆的航空市场。通过与中国航空公司的合作,两大联盟组织的成员可以避开国与国之间的航权问题,把自己的市场延伸到中国来。在这“同等”的协约中,谁的航线长、服务优、价格好,谁吸引的旅客多,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中国航空公司虽“入盟”了,但要扩大国际市场,还要靠自身过硬的工夫,提升吸引旅客的能力。
沐风雨强筋健骨
“飞出去”,开辟国际航线,仍是中国航空公司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之举,李家祥认为。
南航近三年来大力实施以广州为中国南大门,从广州“飞”向国际的“广州战略”,重点开辟澳大利亚、新西兰远程航线,目前已将广州至澳洲的航班加密到了“空中巴士”的密集程度。
民航业内专家指出,中国航空公司“飞”出去最大的困难就是客源不足,导致亏损。沉重的翅膀背后,恰恰反映出中国航空公司与国际航空巨头的内功差距。在国际航空巨头的强大压力下,虎口抢食,十分不易。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教授指出,再难也要谋划“飞”出去。国际上航空运输自由化正在加强,中国民航业如果仍守着国内的“一亩三分地”,“窝”在家里,就将会沦为为国际民航巨头“输送客源”的打工角色。
李家祥展望,到2015年底,中国民航旅客运输市场需求将达到4.5亿人次,蕴藏着巨大机遇。他呼吁中国的航空公司勇于“飞”出去,在国际天空的风雨中强筋健骨,这是提升中国民航整体竞争力、做强民航产业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