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让最后一公里变成面对面服务—我国村邮站建设掠影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12月25日 12时07分   来源:新华社

让“最后一公里”变成“面对面”服务
——我国村邮站建设掠影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记者 常志鹏)“再也不用跑20多里地、花上半天时间、赶到汉南大道上的纱帽街邮政营业厅寄一封信了……”在武汉市汉南周家河村的村邮站前,农民李矩培告诉记者:“邮局开到家门口,办理业务不用走!”

    这项旨在打通农村邮政通信“最后一公里”、使农民得到邮政均等服务的村邮站工程,是武汉市2012年政府为民办“十件大事”的内容之一。

    来自国家邮政局的信息显示,不仅在湖北武汉市,浙江省2012年还把村邮站建设首次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而河南省的村邮站也明确了基本邮政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

    “太方便了。”周家河村村主任龚吉彦说,村邮站的小额助农取款功能尤其好,以前村里人取钱要来回花6元钱到街上的邮局去取,现在这些事儿在村邮站就可以办了。

    在武汉,记者采访的几个村邮站办公场地都不大,但都是统一标准、标识、设施,并配备必要的服务、投递工具,以及一名着绿色“武汉村邮”统一服装的村邮员。在河南省,村邮站一般与农村超市一体;在福建省,村邮站多与农家书屋相结合。

    据介绍,村邮员一般是从本村招聘,熟悉村情,真正让“最后一公里”变成了“面对面”服务。武汉周家河村村邮员杜鸿,每天除了提供信件、报纸、普通包裹的投送等基本服务,还帮村民缴纳电费、水费、电话费,购买应时的农资等等。2012年,他为村民代买了20吨化肥和价值七八万元的农药。目前杜鸿正盼着像浙江省的村邮站那样,把邮政企业的信息终端接过来,城里邮局营业厅里有的服务他这里都能有。

    在武汉,把邮政普遍服务内容纳入到政府工程已经不是第一次。2010年、2011年,武汉市就把解决城市信报箱建设列入了政府工程。两年财政共投入3810万元,建设72万口信报箱,惠及16000多栋3层以上楼房、200多万居民,基本上实现了老城区住宅楼房惠民信报箱全覆盖。

    武汉市邮政企业负责人叶剑龙介绍,2012年武汉市政府确定的为民办实事内容,决定在全市建设500个“村邮站”,让农民群众便利、安全地享有邮政服务。到12月份,这个目标已经基本完成。月底市政府将牵头检查验收这些投入使用的村邮站。武汉市副市长刘利勇提出,明年武汉还将建1000个村邮站,以弥补农村公共服务缺失的短板。

    国家邮政局普遍服务司副司长杨骏介绍,不仅在武汉,目前浙江、河南、北京、天津、重庆、海南、新疆、福建等地的村邮站建设都取得了可喜成绩。按照新修订的邮政法,邮政企业承担普遍服务义务,城市按址投递,农村只能邮到行政村,在行政村以下,自然村及村以下的用户就很难及时收寄邮件。为了提高邮政均等化服务水平,行政村到用户之间呼唤村邮站的承接。为此,邮政“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到“十二五”末,新建20万个村邮站。

    另据了解,受经费等影响,目前村邮站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建设进度不一样。一般已建村邮站的建设费用主要从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经费里出,村邮员的薪酬应来源于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在浙江、北京、天津等东部地区,为了让农村尽快得到均等化服务,省市县财政直接拨付了相关费用。在西部地区,按照邮政法正在积极筹建的邮政普遍服务基金,使用方向之一就是扶助中西部村邮站建设。

    为了让村邮站拥有强大的可持续的生命力,武汉市提出村邮站建设不仅要解决送报送信送邮包这些基本服务,更要研究新市场,通过信息化引领,叠加便民服务、增值服务,让邮政的“信”,不仅是信函、信件,更是农村信息化的抓手。

 
 
 相关链接
· 天津市2013年将完成全部村邮站的提升改造工作
· 浙江在全省2.8万个建制村全面推进"村邮站"建设
· 国家邮政局在浙江调研村邮站建设工作
· 浙江省村邮站信报箱建设工作现场会在台州召开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