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2月3日电(新华社记者 熊聪茹)2012年,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区新疆民生建设提速的第三年。3年来,新疆民生建设累计支出4829亿元,比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还多550多亿元。一个又一个民生项目,给各族群众带来更多实惠,让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在群众心中。
3年4829亿元:民生建设增力度
3个月前,新疆伊宁县其巴尔吐别克村牧民玛依努尔从夏牧场下山,几乎没认出自己的村庄。仅仅半年,土坯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敞亮的安居房。黄泥土路变成了柏油路,还安装了路灯和垃圾箱。她感慨地说:“做梦都想不到能住上这样的房子!”
根据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的数据统计,3年来,新疆累计建成安居房超过76万户,定居兴牧工程4万多户,城镇住房保障范围由低收入家庭扩大到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新就业及外来务工人员,农牧民和低收入群体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除了让更多人实现“我想有个家”的愿望,加强社会保障也是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2012年,新疆投入21.5亿元兴建和改扩建各类养老机构370个,初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扩大医疗救助范围,优抚对象“一站式”医疗服务实现全覆盖,越来越多的人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据悉,2012年,新疆财政用于民生建设的支出为1975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2.6%。3年来,新疆用于民生建设的总支出达4829亿元,年均增长29.7%。
从“授鱼”到“授渔”:民生建设选角度
民生建设提速的前两年,新疆首先着力解决居住、交通、水利等最基础、最急迫的民生问题。进入2012年,新疆又将富民产业、文化体育工程纳入其中,丰富了“民生建设”的内涵。
2012年,伊宁市实施了以解决城市失业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就业为目标的社区产业项目,开展就业培训3100人次,建成一批以服饰加工、旅游产品加工、便民服务为主的社区“民生坊”。
据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介绍,新疆还全面启动了“民生工业”建设,去年划拨2000万元重点支持民族手工业、制毯等具有地域特色、吸纳就业能力强的95个项目,并建成8个民生工业示范基地。到“十二五”末,新疆将通过这一模式解决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50万人。
自治区统计局局长王忠山说,随着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2012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7.0%和18.4%,增速双双进入全国前列,“还富于民初见成效”。
做细活重务实:民生建设有温度
3年来,新疆民生建设越来越细致入微,从具体问题抓起,把民生建设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如厕这样的小事有人管了——旅游部门投资4000万元对新疆国省干线服务区的15个便民公厕进行改扩建,新建旅游景点公路沿线40个便民公厕,让千里迢迢来新疆旅游的客人不再尴尬。
晚上休闲这样的小事有人关心了——体育部门正在新疆大多数乡镇逐步建设灯光篮球场,乡亲们不但能打篮球,还可以进行斗鸡、斗羊等传统民俗体育运动。
办身份证这样的小事更方便了——在自治区公安厅居民身份证丢失补领办证大厅,户籍地在新疆、已办理过二代身份证的居民,只要5个工作日就可领到新身份证。
这些虽算不上大事,但却细致入微地便利着人们的生活,让民生建设更有“温度”,百姓更加舒心,社会更加和谐。
连续3年,变化的是数字,不变的是民生理念,“民生优先、群众第一、基层重要”的理念将推动着新疆各族群众幸福指数快速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