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2月4日电(记者张亮)近年来,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宁夏通过防沙治沙、优化水资源配置、生态移民等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应气候变化的可行性经验并受到国际重视。
三面环沙的宁夏经济发展水平低、气候条件差,是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及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的地区。宁夏在全国率先探索适应气候变化的方法,针对气候变暖、降水和黄河来水减少的现状,宁夏采取扬黄工程、节水工程、水权转换等方式优化水资源配置。“十一五”期间,宁夏通过水权转换节约农业用水40亿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38提高到0.42。扬黄工程年均扬黄水总量7.3亿立方米,增加了中南部地区灌溉面积165万亩。
为应对严重的荒漠化危害,宁夏在防沙治沙方面积极探索,首创了享誉国内外的草方格治沙法,成为全国率先实现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省区。1999-2009年的十年间,宁夏荒漠化面积减少 462万亩。
宁夏为扶贫而进行的生态移民工程也对适应气候变化产生了积极影响。上世纪8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经调查认为,宁夏中南部地区的人口承载能力只有130万人左右,而实际人口达230万。从此,宁夏实施移民政策。30年来,宁夏共移民70余万人,迁出的人口和当地生态环境的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均有所提高。
2010年,一项旨在总结经验、探索未来、改善民生、建设美丽宁夏的研究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项目,由中国、英国、瑞士三国共同发起。这也是地处我国西部的宁夏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成果。该项目协调人朱芙蓉介绍,宁夏综合运用优化水资源配置、探索先进的防沙治沙技术、实施生态移民措施,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走出一条成功之路,这些做法将为全球适应气候变化提供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