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走基层·听民声:校园里"消失"的单双杠敲响了警钟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04月08日 15时00分   来源:新华社

校园里“消失”的单双杠敲响了警钟

    新华社长春4月8日电(记者 王昊飞 周万鹏)黄昏、操场、单双杠在落日余晖中留下剪影——孩子们对其视而不见,更别提拿它们锻炼身体。不觉然间,曾经流行的单双杠运动已在校园绝迹多年,部分学校的单双杠甚至在规划中完全消失。

    “怕学生在学校受伤而承担责任,所以体育课早就取消了单双杠、投掷等项目,”长春市一所中学的体育教师表示,单双杠“消失”的典型现象为校园体育敲响了警钟。

    一同消失的,还有孩子们的体育活动热情和身体素质。

    春雪初融,长春市解放大路旁一所学校,孩子们集结在操场上开始又一堂体育课:在老师的带领下象征性地绕着400米跑道跑了两圈,做了5分钟热身,然后便解散自由活动直至下课。自由活动中,除了一部分男生进行球类运动外,其余的学生聚在一起聊天,无人问津的单双杠与众多的小胖墩形成静态对比。

    吉林省中小学新学期开学已一个多月,这种“放羊式”体育课教学依然普遍。

    “体育课就是‘八卦课’。”一名六年级女生说,自由活动时女生们一般都用来聊同学们的“八卦事”,几乎没人踢毽子、跳皮筋,也很少有人使用校园内的体育设施。至于体活课,只在课程表上有,平时基本被语文课占用。

    单双杠在上个世纪曾是校园体育的必修课,但现在因为被认为易发生磕碰等意外而遭到抛弃,学校操场上依然矗立的单双杠成了摆设。目前陷入窘境的运动项目还有长跑,在数起长跑猝死事件发生后,长跑也面临在校园“消失”的危险。事实上,任何形式的体育运动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但通过合理科学的方式可以避免。专家指出,学校体育不能因噎废食,在安全担忧的背后,体育“消失”的原因还是校方和家长不重视,更怕麻烦。

    而在升学的压力和各种电子娱乐的冲击下,学生们对运动的兴趣也在减少。

    记者走访中发现,近视、肥胖的学生比例随着学年的提高而增加。一名教师评价:“现在的孩子是宁可坐着也不愿站着。”他所在的中学虽已实行体育课选修制,但当一部分学生挥舞着乒乓球拍时,另一部分学生却聚坐在一起玩手机。

    据统计,吉林省近年只有约40%的小学生和25%的初中生每周上三节体育课,70%的高中生每周上两节体育课。部分学校在入冬后、初三和高三下学期甚至取消体育课。孩子们体质一届不如一届,导致一些以竞技体育成绩见长的高中近年来面临“特招生荒”,生源不足时还要去辽宁、山东等省份寻找体育苗子。

    吉林省的情况实为国内一些地区的缩影。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已6年多,但孩子们“每天锻炼1小时”往往只在时间概念上拼凑完成,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安全、体育教师缺编、“高考独木桥”人才评价体系等依然是瓶颈。

    “虽然体育成绩已被纳入中、高考,但是需要完善的东西还很多,否则依然是形式化的东西。”在长春市宽城区一所中学,一名体育教师面带倦色地表示,学生多、老师少,他一天要上5堂体育课,每堂课都按教学大纲去完成是不现实的,对教师本身也是不公平的。

    这名教师担忧地表示,如果不从根本上破解瓶颈,很多东西将随着单双杠继续“消失”。

 
 
 相关链接
· 福建省第六个学校安全教育周主题教育活动启动
· 代表呼吁多部门合力"筑网"不让校园安全留"死角"
· 全国人大代表张志勇:校园安全管理期待更给力
· 两部门出台校园足球20条意见 直指发展“软肋”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