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4月12日电(记者 许正、刘彤)“今年智能化的水稻种子催芽基地就在咱家跟前,催芽育苗比往年晚上几天也不用愁啦!”谈起今年黑土地春涝对春耕的影响,哈尔滨市阿城区东光村68岁的水稻大户蔡秀华并不悲观。
黑龙江的春耕生产素有“十年九春旱”之说。但黑龙江农业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这个省去年入冬以来的降水量比常年偏多109%,为1961年以来历史第一位。进入春季,几场大范围的降雪加上持续的低温,造成了黑土地大面积农田春涝,部分地区春播延后。
在蔡老汉家不远处新建的这座“水稻智能化催芽基地”给蔡老汉这样的种粮大户解了燃眉之急,一座临时搭建的催芽基地几乎可以同时满足镇上所有农户的需求。结合今年春涝较重、春播延迟的形势,催芽基地的工作也因时调整,通过电脑智能化操控,保证每个农户的水稻种子都能按时催芽。
虽然今年的春播期延后了,但蔡老汉却早早打好了自己的“算盘”:随时跟催芽基地的技术人员“取经”,把握好播种时机;自家购置的插秧机也要派上用场,节省人力、提高效率;扩大种植“稻花香”品种,期待它继续走俏市场。
“预见到今年春涝的形势,所以今年全省的春耕备耕都体现在一个‘早’字上!”阿城区农业局党委书记石文瑞告诉记者,惠农政策早实施、春耕物资早准备、科技培训早完成、技术指导早到位,“把这些工作赶早、有序地推进,农户才能吃上‘定心丸’!”
黑龙江省农业部门组织3万余名农业干部和技术干部深入到春耕生产一线,帮助基层农民解决实际困难,把科技送到“田间地头”,包乡、包村、包户、包地块为农民抗灾保种提供全程生产技术服务。
对春耕充满信心的蔡老汉找来同村农民肖万学,坐在自家热乎乎的火炕上,老哥俩聊起春耕的话题就收不住。“这一冬的大雪很久没见过了,别看现在春涝,但只要保持着晴天,大风一刮起来,就可以下地了!”种了大半辈子水稻的肖万学说。
“我家从催芽基地预订的种子也快到期了,等温度一升就能播种,今年新买的这台插秧机能帮我往前赶不少时间,省下的人工费用一亩地差不多有1500块钱。”蔡老汉说。
今年又扩大了水稻种植面积的蔡老汉,到年底净收入能达到多少?蔡老汉笑着说:“那我保守点儿说吧,7万块钱应该不成问题,你说咱们老百姓,不就盼个丰收年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