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在服务业上大做文章-支招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04月18日 09时10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上海4月18日电(记者 俞菀)“金三银四”的毕业求职高峰时段已过大半,愁眉苦脸的学生却依旧不少。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699万,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明显。专家指出,行业之间收入福利的落差催生了“死磕”编制内的怪现状,而解决“就业难”仍需在发展服务业上“大做文章”。

    上海不少高校的学生就业中心负责人表示,稳定安逸的工作环境、较高的职业发展平台、逐年升高的薪酬待遇,是当前名牌大学毕业生求职中的三大考量目标。而普通大学的毕业生,就业往往“高不成低不就”,有种夹缝中生存的感觉。

    对于大学生当“猪肉倌”、研究生“扫厕所”等“另类”就业,部分学生表示能够理解。先“就业”再“择业”,弥补大学期间的人际交往缺失,学会实际社会生存技能,成为很多大学生挑战就业困境的重要选择。

    复旦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刘金华说,把每个学生培养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是当前社会应该逐步形成的“成才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推动下,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才有可能缓解。相比做“人上人”,这一成才理念更接地气,不然,被“人上人”目标悬在空中的父母和学生,最终都会陷入焦虑和迷惘,其中相当部分毕业生最后连自食其力也难。

    华东师范大学创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骆守俭坦言,当前,社会风气、大学专业评价体系等从不同角度强化了大学生的功利主义心态。要让新一代大学生凸显创新能力,坚守理想,在就业中表现得更加从容,高校人才培养就要更加重视社会实践环节。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近年来,有关部门和学校一直在做转变学生就业观念的工作,呼吁他们拓宽择业面,可是效果甚微。因为社会现实给了大学毕业生最现实的教育——由于行业间的福利待遇差距,大家都盯住少数有编制、福利待遇稳定的行业岗位。

    熊丙奇指出,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关键在发展服务业——这是容纳大学毕业生最多的行业。虽然我国早在2002年就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可是服务业占GDP的份额只有40%左右。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应该寻找发展服务业的积极对策。

 
 
 相关链接
· 教育部:加强就业信息服务 坚决反对就业歧视
· 中国国家人才网开放就业援助平台
· 四川力争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80万人再就业23万人
· 北京高校探索创业教育工作 以创业带动就业
· 新华时评:拆除就业的种种藩篱
· 宁夏举办城乡退役士兵就业现场招聘会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