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30日,在四川省芦山县街头,一名男子理发后向“无声理发师”(左)鞠躬致谢。
“我的世界是无声的,但也同样精彩。我有眼可以看,有手可以做,有脚可以走,谢谢大家的信任,让我也来出份力。”在芦山县街头的聋哑理发师给记者写下了这段话。他来自江苏昆山,不愿透露自己的名字,自称“无声理发师”。
芦山地震发生后,他心系灾区,寝食难安,4月23日带上理发工具和简单的行李,买了一张前往成都的火车票,赶赴灾区。
地震后芦山县城的理发店大多停止营业,前来找“无声理发师”理发的人们络绎不绝,只有在深夜柴油发电机停工后,“无声理发师”才能休息,他平均每天为上百位灾区群众理发。
“无声理发师”幼时不幸因药物中毒而致聋。因此,他求职时四处碰壁。后来经人介绍,他开始跟本地的一位老师傅学习理发。
听不到师傅的讲解,也听不到客户提出的要求,学艺过程中,他遇到了重重困难。听不到师傅的讲解,他就在师傅给客人理发时默默地观察。为了练手腕的力量和灵活性,他在香炉里点上一炷香,扎马步悬空直至香燃完;一有空,他就在模特头上练习剪法,手上都磨出了泡。就这样,一学就是三年多。
“无声理发师”于2001年开了一家理发店,通过与客人纸笔交流,开始自食其力的创业之路。
他告诉记者,自己能有今天,离不开大家的帮助,在兼顾事业的同时也要努力回报社会,这次参与到灾区的志愿服务,也是抱着一颗感恩的心。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4月30日,在四川省芦山县街头,“无声理发师”在给人理发。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4月30日,在四川省芦山县街头,“无声理发师”结束一天工作后抖去身上的碎头发。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4月30日,在四川省芦山县街头,“无声理发师”用纸笔与人们交流。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4月30日,在四川省芦山县街头,结束一天的工作后,“无声理发师”坐在帐篷内休息。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4月30日,在四川省芦山县街头,“无声理发师”(左)用纸笔与一名前来采访的记者交流。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