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辽宁锦州5月10日电(记者 王振宏、徐扬、王莹)渤海之滨,锦州湾畔,世界上第一个“海上世园”如一颗明珠,镶嵌于陆海之间,将园林与大海完美结合。
21世纪注定是海洋的世纪。怀着对海的向往,抒发与海的亲近,迎来振兴十年的老工业基地,让锦州世园会承载起“海洋、绿色、和谐”三大梦想,去拥抱世纪机遇。
海洋发展梦
生命起源于海,文明发轫于海,现代经济的发展更难以离开大海的支撑。当今,全球经济总量的60%以上集中在沿海地区,70%的大都市建在沿海地区,谁抓住了“海洋”,谁就拥有了世界。
陆地经济让位于海洋经济已成新世纪的必然趋势。老工业基地的衰落,正是大陆资源衰竭、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典型缩影。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李靖宇教授说,一个向海洋要空间、要资源、要效益的发展格局开始形成,承担着探索转型发展任务的地区,必须将目光投向海洋。
本世纪初,经济徘徊十余年的辽宁,在推动老工业基地复兴的进程中,提出发展战略要实现重大转身:向海发展。从此,辽宁22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不再沉寂,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成为拉动建设中国新经济增长极的强劲“发动机”。
凭借觉醒的海洋意识,当锦州市政府代表团在古城苏州,向参加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年会的各国风景园林师陈述申办世界园林博览会的意愿时,得到了广泛认同,并成功促成了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的加入。
举办一次海上世园会,成就了一个向海发展的城市梦想。
锦州正是以“前所未有”的豪情,创造了“海上世园”诸多“前所未有”:“前所未有的滩涂神话”--利用闲置的盐碱滩地、废弃虾池,通过人工填土改造,再现了现代版的“沧海变桑田”;“前所未有的海洋特色”--凭借梦幻海洋、诗意自然等要素,通过山林、岛屿、花卉、建筑等集成园林艺术,彰显海洋特色……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岸与海自然的过渡之间,奏响了“蓝色梦想”。
绿色家园梦
木桥搭在渔船之上,茅屋坐落虾池之边……世园会南部一处“海上小渔家”景区,特地保留建园前的本来面貌。寥寥的青草、废弃的虾池并不是要表明这里原来的贫瘠,世园会筹建者意在告诉参观的人们:面向大海,我们不再是一味的索取。
让“蓝色大海滋润绿色家园”,绿色理念成为锦州世园会的集中表达。
从主入口进入世园会,出现在眼前的是一片蔚蓝色的广场--海星广场,数万平方米的艺术地面,实际上还承担着雨水收集功能。世园会筹备建设指挥部规划设计部部长伊昕阳介绍,雨水将通过透水砖下渗,以此截留和净化小流量雨水,用于绿地浇灌。
世园会内,处处可见独具匠心的低碳、环保设计。光伏组件合理应用在道路的指示牌、电瓶车停车站、太阳能雕塑等景观小品及基础设施上,白天是景观,夜间可亮化。为了体现对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的追求,园区内特建了一座零碳馆--太阳能旋转未来屋。室内用电、空调、取暖均由太阳能提供,并可由太阳能提供烧烤食品,成为园区景观的一大亮点。
伴随着对传统工业化和城市化模式的反思,守护绿色家园越来越成为现实需求。伊昕阳说,“尊重自然”是园区规划设计的不变准则,既要最佳组织调配地域内的有限资源,又要保护地域内的生态自然。
“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只有回馈大海,大海才能给予我们更美好的家园。
和谐共生梦
注重对海洋的保护与利用,召唤人类共同维护与海洋的和谐共生。在风格各异的精品园林设计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不变的主题。
这是一处充满大洋洲风情的景观:和煦暖风掠过海面,阵阵暖流轻抚沙滩,座座小岛在海中扶摇,似叶叶扁舟。在锦州世园会内,这个被称作“地球下的岛国”的景点将另一种风情展现在人们面前。
来自新西兰的设计师用不同大小和高度的椭圆形钢构架来象征岛屿,配合以植物、瀑布等元素,表现大洋洲岛屿的星罗棋布,体现了海天一色、人与自然融合。
走进台湾大花园,一款名为“曲巷冬晴”的园林小品,透出了台湾同胞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曲折狭窄的小巷,用来防风、避寒,让人感受到冬日的暖阳。台湾花博公园未来馆顾问林贤说,面对新时代,要善用老祖先的智慧,以和谐开创兴盛未来。
沿世园会“中轴线”来到最西端,与海相接,形成一处大型园林景观--“梦想之源”,意在打造一片梦想的园林。两侧对称的山体犹如海洋中的波浪,异型景亭点缀其间,仿佛海中的礁石,游人穿行其间,如同海中畅游,回归生命与梦想之源。
花开海上,演绎出海与花园的和谐共存,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