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成都军区某陆航旅参加芦山抗震救灾记事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05月10日 11时31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成都5月10日电

    旋翼轰鸣,架设起生命的天梯;穿云破雾,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成都军区第13集团军某陆航旅官兵视灾情为命令,视时间为生命,全力投入抗震救灾。

    哪里最需要,就飞向哪里

    4月20日8时2分,7.0级强烈地震突袭四川芦山。灾情就是命令。震后5分钟,陆航旅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了解情况、分析形势、部署任务……旅作战会议迅即对部队抗震救灾作出部署;撤蒙布、查油量、紧急检查直升机状态,用最短时间完成机务准备。

    10时整,两架直升机火速赴灾区勘察灾情,开辟空中救援通道。

    10时5分,旅长栗国、旅参谋长李金武各驾驶一架直升机,搭乘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前进指挥所人员,飞赴灾区各重灾乡镇勘察灾情,把一处处重灾区的情况源源不断地传递到后方。

    太平镇地形复杂,栗国驾机盘旋10多分钟,找不到可以降落的场地。“降低高度,跳下去!”前指指挥长、军区参谋长周小周焦急下令。栗国稳住操纵杆,将直升机侧身强降在河滩边一个狭窄的土堆上,左后轮处于悬空之中。

    第一个派出直升机飞赴灾区侦察,第一个展开空中救援运输,第一个在灾区建立救援直升机野外指挥机构,第一个运送危重伤员回成都救治……

    这诸多“第一”,印证的是陆航旅官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反映的是官兵们能打仗、打胜仗的过硬素质。

    哪里最危险,就战斗在哪里

    4月22日下午,记者跟随多么秀机组,前往芦山灾区运送救灾物资。

    17时30分,直升机冲进一片云层。霎时,四周一片白茫茫。“提升高度。”有着30多年飞行经验的多么秀当机立断。

    直升机迅速升至2400多米跃出云层。天空一下又重新进入视野,直升机上所有人悬着的心稍稍回落。

    17时45分,直升机降落在一个学校的操场上。地面人员迅速将救援物资搬运下来……

    “每一次飞行,都是一次生死穿越。”栗国说,“我们尽可能多飞快运,让灾区群众多一分生的希望。”

    地震之后,又下起了大雨,多个重灾区与外界失去联系。栗国受命打通宝兴县城与外界联系的“空中生命通道”。

    从芦山到宝兴,需要穿越一段由三段峡谷构成的空中走廊。这里地形复杂,气流无常,被称为“死亡之谷”。

    直升机临近“死亡之谷”,在2500米的高度,能见度只有不到160米。喇叭形的山谷,越飞越窄,拦腰飘浮的雾层越来越厚。峡谷山腰,是密布绵延的高压电网和雾团。

    栗国不停地调换飞行高度,时降时升,时左时右,速度一降再降。直升机在空中与山峰、大雾和高压电网斗智斗勇。

    到达宝兴县灵关镇上空后,天空突然变得更阴暗。飞行地图显示,这里9道18弯,两边山峰直立,最窄处距离不足150米。危机四伏中,栗国驾驶直升机稳稳前行,在宝兴县城青衣江边的狭小马路上安全降落。

    一个个“生命孤岛”就这样被接连打通,一批批亟待救援的伤员被及时转运,一批批救灾物资源源不断运进灾区……

    续写英雄部队新篇章

    “与汶川抗震救灾相比,这次最大的变化就是更加有条不紊、更加准确高效。”陆航旅副旅长周绍忠说。地震后,他连续6天担任塔台指挥员,切身感受到了空中救援的顺畅高效。

    开通数据链、加装救灾吊舱、改进搜索雷达……陆航旅在汶川地震后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和武器装备性能提升,使得部队救灾行动更加快速、高效。

    抗震救灾,效率第一。陆航旅官兵想方设法提高运送能力:充分抓住可飞天气,增大出机量,选派载重量较大的直升机运送救灾物资;优先安排急需的药品、食品、帐篷等物资,合理搭配,充分利用机上空间;科学选择航线,提高运输效率……

    51岁的藏族特级飞行员多么秀在陆航旅拥有多项纪录,汶川抗震救灾中,他运送伤员200多名。芦山地震发生当天,他先后驾机奔赴芦山、荥经、灵关等地,一连工作近12个小时。“我已做好准备,可以随时出发。”这句话是他的口头禅。

    像多么秀一样,陆航旅每一名官兵都保持着随时准备出发的状态。地震发生当天是周六,在通讯中断的情况下,142名公休飞行人员、78名公休地面官兵,2小时内自发归队待命,35名在家休假的官兵也在一天之内全部归队。

    领航员黄河身患疾病,地震时正住院治疗。地震后,他不顾医生劝阻,返回部队带病坚持完成领航值班任务。年轻的飞行员张尚年,正在即将举行的婚礼现场,得知地震发生后,当即和妻子商量,决定推迟婚礼返回部队。“婚礼可以补办,救援生命却不容等待。”他说。

    “一批80后、90后年轻官兵在灾难中得到磨炼和成长。”陆航旅政委文银川说,“事实证明,我们的年轻战士是经得起急难险重任务考验的,是值得祖国和人民托付的。”(参加采写记者:蔡晖、刘永华、李宣良、王经国、王玉山、朱映涛)

 
 
 相关链接
· 暴雨袭击四川芦山安置点 官兵紧急驰援
· 芦山震区正排除地质灾害隐患 行车注意观察险情
· 芦山震区道路发生塌方致2死7伤
· 芦山中学校舍修复加固全面展开
· 中央气象台四川气象台加密会商芦山灾区降雨天气
· 截至7日20时芦山"4•20"地震共记录到余震8182次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