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灾难土地绽放美丽花朵——献给汶川灾区的孩子们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05月13日 17时43分   来源:新华社

灾难土地上绽放的美丽花朵
——献给汶川灾区坚强的孩子们

    新华社成都5月13日电(记者吴晓颖、叶建平)5月之殇,是记忆中不可触摸的痛,多少幼小生命瞬间被吞噬、伤害。

    5年后,又一次绿染大地时,孩子们纯真的笑脸让人倍感温暖。在这片曾经遭受重创的土地上,少年美丽而芬芳的梦想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当小树苗长成大树时,也要回报大地”

    “长大当解放军保卫国家,保护、帮助人民;要是我老了跑不动了就当科学家。”在绵阳一所寄宿式学校,当郎铮认真讲出这番理想时,我们再次被这个可爱懂事的孩子打动了。那一刻,我们看到,灾区明天的种子在发芽。

    在5年前的汶川大地震中,满脸是血的3岁男孩郎铮从废墟中被救出时,年幼的他艰难地举起尚能动弹的右手,虚弱而又标准的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这一幕令无数人动容,他被人亲切的称作“敬礼娃娃”。

    郎铮左手的小指顶端被切除,无名指和肩膀上都留下了伤疤。灾难带给孩子的不仅是躯体的创伤,更有心理的阴霾。

    郎铮的母亲吴晓红说,以前每逢刮风下雨、天黑他都会害怕,把大人紧紧抱住,每次提到“地震”,儿子就会露出充满恐惧的表情。如今,随着儿子逐渐长大,心理阴影也逐步减弱,“不再害怕提地震这件事了。”

    作为一名母亲,吴晓红不希望儿子因“敬礼娃娃”的头衔而特殊,想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这些年来,她尽量让儿子避开媒体镜头,扫地、端饭等家务活,全让儿子干,“他和班上的同学相处得很好,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汶川震后,因灾致残的学龄阶段儿童是最让人揪心的群体。据统计,四川省内6个极重灾区市(州)因灾致残学龄阶段儿童共317人,其中,100多人转入都江堰友爱学校学习。

    在这所国内首个标准化无障碍、全纳式9年义务教育学校,以残疾儿童和普通孩子插班上课、共同学习生活的方式,帮助伤残孩子克服伤痛,培养技能、生活习惯,重新回归社会。

    都江堰友爱学校副校长杨群英说,几年来学校对伤残孩子进行了“走出阴影”“回归常态”“重塑信心”三个阶段的教育培训,引导他们尽快恢复独立生活能力,“这些孩子越普通,我们越开心,因为今后的路,还要靠他们自己去走。”

    “我们要让自己茁壮成长,成为一棵遮风挡雨的大树。当小树苗长成大树时,也要回报大地!”“和芦山一起,风雨过后,走过阴霾,迎接彩虹。”这是曾经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孩童们写在日记里的质朴心愿。

    “灾难磨砺让我们长出坚强的翅膀”

    在新北川一家洗车店见到23岁的杨彬时,这位坐在轮椅上的“小老板”正用手推着轮子“跑”前“跑”后地招呼顾客。

    杨家老宅珍藏的相册里,那个清瘦俊秀、个头挺拔、少不更事的少年,如今已是成熟稳重的大小伙子,家里的顶梁柱。

    汶川地震发生的瞬间,在北川职业中学上课的杨彬和同学被压在了废墟下。78小时后,杨彬终于获救,却永远失去了双腿。

    面对变故,杨彬曾对未来一度失去信心。干了一辈子农活的父亲杨国华理解儿子的痛苦:孩子热爱运动,想毕业后入军营当兵,但这一切都不可能了。

    “命运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会打开另一扇窗。不想再看到母亲因为我每天以泪洗面。”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杨彬说,是家人、朋友的鼓励让他一夜长大,开始懂得肩上的责任,去思考今后如何生存的问题。

    重新“站”起来的杨彬,开始适应轮椅上的生活。像之前一样自己做饭、游泳、打球,料理一切生活、学习琐事。“就想证明,我和正常人一样,没有腿也能‘站’立着生活。”杨彬说。

    大专毕业后,杨彬在政府的帮助下迈出了创业第一步。2012年,贷款10多万元的洗车店开业后,生意越做越红火,业务由洗车扩展到汽车美容、保养、维修,店员也增加到6名,杨彬自信地说:“两年内应该就能还清贷款。”

    在洗车店大厅的门牌上,有一个像飞鹰图案的LOGO,是杨彬自己设计的,寓意自由飞翔。“虽然失去了双腿,但我希望能展翅翱翔。”杨彬说,他现在的梦想是娶妻生子,把父母从农村老家接到自己身边,过平静的日子。

    “地震让我身体致残,灾难的磨砺却让我长出一对坚强的翅膀。”面对未来,杨彬说。

    “新生命重燃生活的希望”

    “妈妈,请别为我哭泣,风雨之后,总会有一道明媚的彩虹,绚烂你不眠的窗扉,而我还是你那小小的婴儿,在美丽的晨光中,为你展露粉红的笑靥……”这首以天堂里的孩子的口吻与母亲对话的诗作,是汶川震区许多失子家庭最惨痛的记忆。

    据统计,包括5300多名学生在内的6.9万余人在汶川大地震中遇难。回忆起那场灾难,“快救学生”是人们最悲切的呼喊,散落在残垣瓦砾间带着斑斑血迹的书包、铅笔盒、书本是最不忍触碰的记忆画面。

    子女,是父母幸福的寄托。为重新点燃丧子父母养育新生命的希望,震后第78天,中央政府安排1亿元专项经费在地震灾区启动“再生育全程服务行动工程”项目。震后5年,孕育新生命这颗希望的种子,已经破土而出,结出累累果实。

    5年来,一位位基层医护人员见证了失子家庭的三种表情:从孩子离世的悲伤,到孕育新生命的喜上眉梢,再到生子后的由衷欢笑。目前,汶川灾区已有3000多名失子母亲迎来了新生命。

    一脸调皮的小女孩扎着羊角辫骑在父亲王树云肩膀上,一双长满老茧的粗糙大手,将女儿双腿牢牢圈在掌心,眼角布满细纹的母亲刘洪英拿着书包紧紧跟在父女二人身后……在北川县永昌幼儿园门口,我们的心被眼前这幅温暖得令人不敢触碰的画面融化。

    这是一对不再年轻的父母。和许多灾区父母一样,他们也曾在刻骨铭心的丧子悲痛中忍受着煎熬。

    那是一段痛苦的回忆。提起儿子,46岁的刘洪英忍不住用袖子擦去眼角的泪水。就在汶川地震前1年,夫妻俩用种地攒的大半辈子积蓄盖了新房。大女儿马上要出嫁,儿子则正在读技校,没想到地震无情地震碎了一家人的幸福生活。18岁的儿子在地震中不幸遇难,一家人阴阳两隔。

    “房子垮了可以再修,钱没了可以再赚,孩子没了,生活就没了盼头。”儿子离世后,刘洪英的心被掏空了,泪哭干了,几乎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

    年过四旬的夫妻俩决定通过试管婴儿技术,再要一个孩子。2010年12月18日,汶川震区首个试管婴儿小涪蓉的诞生,为这个愁云密布的家庭重新带来了欢笑。“没想到能顺利再孕,总觉得是儿子在天上保佑。”刘洪英说,涪蓉的脾气像他哥哥小时一样,调皮,倔强。

    王树云说,小女儿从出生到上高中的学费全部由政府承担。“家里种的10多亩经济林再长10年,就能收获了,收入够女儿上大学用了。”他已为女儿的未来做好了打算。

 
 
 相关链接
· 我们一起经历的震后岁月--汶川地震灾区群众生活
· 周末要闻:灾难砥砺精神--写在汶川地震五周年之际
· 从汶川到芦山:灾难医学救援凸显五大优势
· 凝固穿越灾难的梦想——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纪事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