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乌海市乌达区新建的棚户区改造搬迁小区(5月13日摄)。内蒙古乌海市是我国“一五”时期布局的十大煤炭基地之一,先有煤矿企业、后有城市。最初,工矿企业职工在支援国家建设的背景下,就地在简陋的矿区工棚中落脚栖身,一住就是半个世纪。到本世纪初,乌海市有近三分之二的人口还居住在环境恶劣、设施落后的棚户区。2007年,乌海市早于全国在全市范围开始了浩大的棚户区搬迁改造工程,涉及9.6万户、近30万人口,按计划将于2015年全面完成各类棚户区改造。经过几年努力,乌海市已完成投资144亿元,共实施煤矿棚户区、国有工矿棚户区和城市棚户区等各类棚户区改造7.6万户、570万平方米;基本建成改造房44517套,建成面积323万平方米。目前,已有3.4万户居民告别了脏乱差的棚户区,搬进了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楼房,开始了崭新的生活。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月13日,几位老人在乌海市乌达区爱民佳苑小区广场聊天。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5月13日,乌海市乌达区棚户区改造项目爱民佳苑居民在平价店挑选蔬菜。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上图:即将搬迁的乌海市乌达区梁家沟煤矿棚户区。下图:改造搬迁项目——爱民佳苑小区(5月13日摄,拼版照片)。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5月13日,小朋友在乌海市乌达区爱民佳苑社区幼儿园玩耍。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这是乌海市日益改善的城市环境(摄于5月13日)。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