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5月29日电(记者 杨玉华、周畅)刚过下午3点半,小学五年级的万里就背着深蓝色的书包往村里的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跑。一进屋,万里顾不上擦汗,就拿起活动室里的“亲情电话”熟练地拨出了一长串数字。
“喂,爸爸,我放学啦!你在干嘛?”接通电话,万里兴奋地冲着电话喊道,“今天老师表扬我了,说我问题回答得很好。” 这是记者日前在安徽省芜湖市红杨镇和平村看到的一幕。这个村有100多名留守儿童,每天下午放学,设在村留守儿童活动室的免费亲情电话都是孩子们排队争抢的设施。
从2013年开始,芜湖市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关爱城乡留守儿童的“亲情电话”项目,即在全市各村的指定地点如小卖部、村活动室、村办公室等地安装固定电话,每个留守儿童可以备案1-2个亲情号码及父母姓名,到村里装有“亲情电话”的地方,就可以免费、不限时地跟父母通话。
据芜湖市妇联主席陈怡介绍,亲情电话发生的所有费用将由政府财政按每位每月1.8元的标准全额支出,超出部分由中标单位中国电信全部承担。
今年刚满13岁的万里告诉记者,他的父母都在张家港打工,爸爸有时候一年只回来一次,过去在家里打电话,每次说不到几分钟,爷爷奶奶都会提醒他节约话费,少说几句。“可我真想爸爸,就想多跟他说说话。”万里有些羞涩。
自从村里有了“亲情电话”,万里跟爸爸聊天的时间一下子多了许多。说到这,他又兴奋起来:“前段时间期中考试发成绩,我考了班里第2名,一放学就跑来打电话,想告诉爸爸这个好消息。那天来打电话的小朋友特别多,有二十多个呢!”
“以前一个星期顶多给爸爸打一个电话,现在想他了我就过来打电话,一个星期能打三四次。”万里开心地说。
记者了解到,万里所在的和平小学有一半都是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跟爷爷奶奶相处,性格比较内向,不爱说话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村里刚装电话那几天,来打电话的孩子都怯生生的,来的人也不多,后来慢慢多起来了,每次打电话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跟家长说的也越来越多。”和平村妇女主任董木兰说:“现在这些留守儿童打电话时脸上都挂满了笑容,家长知道电话不花钱,也想跟孩子多说说话。”
“我们安装‘亲情电话’,就是希望能加强留守儿童跟父母的感情沟通,弥补他们的感情缺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安全感。”陈怡说:“由于家长的信息都是经过登记备案的,我们还有每年不定时的短信群发功能,提醒家长孩子生日快到了,或者芜湖有大型招工了,最终的目的还是希望家长能够返乡就业,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截至目前,芜湖市已在36个村(社区)安装了50部“亲情电话”,惠及2000多名留守儿童,预计在今年年底,将全面覆盖芜湖市972个村(社区),惠及9万多名留守儿童。
记者采访结束时,已是夕阳西下,而和平村里留守儿童的“亲情电话”旁,还有几名孩子正在一边看书、写作业,一边等着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