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甘肃:残留地膜已成污染 亟待解决回收困难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05月30日 15时27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兰州5月30日电(记者郭刚)初夏时节,随着田地里各种农作物蓬勃生长,原本黄土覆盖的大地披上了片片新绿。但由于大量塑料地膜在使用后处理不净,阡陌之上、道路两旁、草木之间,刺眼的白色地膜大煞风景。

    这是记者日前在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合道乡陈旗塬村采访时看到的。

    “由于地膜对农作物增产非常有效,在我们村已广泛使用。”正在地里劳作的农民敬登武介绍说,“但地膜每年都要换,地里废旧的地膜根本清理不干净,也确实忙不过来。”

    面对周围累年不断增多的白色污染,敬登武和当地农民也只能尽力而为地去处理其中的一部分。“地膜用了一年以后就被风化板结了。每年捡拾废膜确实费事得很。一个劳动力平均每天只能捡半亩,还捡不干净。”敬登武摇摇头,“要是能有一种农机具代替人工捡拾就好了。”

    敬登武所在的陈旗塬村是一个种植大村。村里2500多亩的土地几乎全部使用地膜种植。对于废旧地膜的处理,当地农民除了焚烧就是掩埋,或者简单堆放在田间地头,任其自生自灭。

    “我们提倡的是就地处理、挖坑深埋,或者把旧地膜收集起来卖给回收加工企业。但几乎没人愿意这样去做。”陈旗塬村党支部书记薛志智说起残留地膜着实无奈。“挖坑深埋费时、费事、费力;卖给回收企业的话,加上运费、工钱,连本都收不回来。”

    薛志智告诉记者,为了便于农民回收废旧地膜,环县在距离陈旗塬村约30公里以外的曲子镇建成了一家废旧地膜回收加工企业,以每公斤5分钱至1毛钱价格回收废旧地膜。当地农民一算账,没人愿意去做这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由于一次性地膜的普遍使用,且难以清理干净,土壤中残留的废旧地膜越积越多。环县县委书记王谦忧心忡忡:“不能再让农民在垃圾堆里种庄稼了。”

    为了将废旧地膜变废为宝、减少污染,甘肃省通过各项专项补助资金的带动,目前在全省已建立了200多家废旧地膜回收加工企业,要求享受省级资金扶持的回收企业实行乡、村包片回收,尽量减少白色污染。

    “在陇东黄土高原、河西走廊等地膜使用较大地区,目前已示范推广了一膜两年用、适时揭膜、机械捡膜等技术,尽量减轻残膜污染。”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站长张玉辉介绍说,“我们还启动了甘肃省《农田废旧地膜机械化捡拾回收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旨在提高捡拾回收效率,减轻劳动强度,解决废旧地膜回收难题。”

    甘肃是地膜覆盖技术推广大省,2012年全省各类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达2200多万亩,地膜使用总量达到13万吨。每年产生的废旧农膜高达8万吨以上。

 
 
 相关链接
· 王三运:引导非公经济人士为富民兴陇贡献力量
· 供应充足需求减弱 甘肃养猪养鸡业连续两月亏损
· 甘肃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涉及六类高危行业
· 甘肃2013年将为1787所农村中小学校建设食堂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