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6月5日电(记者许祖华、孙铁翔)“感谢学校的支持,让我在找工作期间没了经济负担。”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的叶晓明虽然还没有找到工作,但为让他安心找工作,学校不仅安排他在系里当助理,还发生活补贴。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就业人数为历年之最。记者近日在广东、陕西等高校比较集中的省份了解到,为了对就业困难的大学生进行就业帮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纷纷出台措施,力促大学生就业。
广东省开展了以“阳光助推”为主题的就业帮扶活动,针对困难群体毕业生开展“三助、三力、三心”的就业帮扶活动,着重抓好以扶贫为基础、以自立为核心、以扶志为先导的三助齐动,各高校汇全校之力、聚校内资源、借社会力量三力合一,以及就业人员奉献爱心、细心辅导、耐心工作的三心共助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措施,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及搭建平台,帮助困难毕业生充分就业。
广东省教育厅要求各高校按照“重点关注、重点推荐、重点服务”的原则,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摸清本校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灾区生源毕业生和少数民族毕业生等各类困难毕业生情况,有针对性地“一对一”,甚至“多对一”地开展就业帮扶工作,切实提高帮扶效果。
据广东省教育厅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陈少雄介绍,针对“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两种群体的就业问题,各高校分清情况进行引导,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等帮扶措施,优先推荐岗位,重点组织培训,加强就业指导服务等措施,优先推荐岗位,重点组织培训,加强就业指导服务等措施,组织开展一系列专门针对就业困难群体的专场招聘活动。
广东省教育厅还在“广东大学生就业在线”开辟了“助你就业”网上专栏,利用政府、学校和企业等多方资源,专门针对有意愿就业的学生提供就业岗位,确保每位有意愿就业的学生都有岗可就。
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陕西省教育厅要求各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对尚未就业的毕业生,近期再组织召开校园招聘会,为其就业搭建平台。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毕业生、残疾毕业生、女大学毕业生、芦山地震灾区毕业生等群体的就业工作,建立就业帮扶机制,通过发放求职补贴、专场招聘、重点推荐、“一对一”等方式,切实为他们解决好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尽早落实工作岗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针对大学生就业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的“双困生”,立足于学校、学院和学生三个层面,探索构建三级“双困生”帮扶体系,帮助“双困生”就业。各学院建立“一对一”工作机制,通过与就业困难学生谈话,了解其心理状况,鼓励他们正确对待当前就业困难,实时跟踪与帮助,并对不同学生的意向,分类别、分层次进行定向推荐,重点关注,重点服务。
电子工程学院一名福建厦门籍同学,因性格偏内向,从去年10月开始找工作,一直到今年3月下旬还没有落实就业单位,看到班里其他同学纷纷签约,心里很着急。辅导员老师发现这名学生心理波动之后,找他谈话深入了解情况,帮助他分析当前就业形势,要他要理性对待,大胆推销自己。目前这名学生已与厦门一家医院达成就业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