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我国地质勘查“找水防病”工作取得扎实突破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06月08日 14时05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记者王立彬)《全国严重缺水和地方病区地下水勘查与供水安全示范》项目启动以来,在我国缺水型地方病严重区开展的“找水防病”工作取得扎实突破。

    我国约70%人口居住在农村,饮用水水质超标以及缺水问题是我国农村饮水安全的主要问题。许多地方病与当地饮用水质有关系,大骨节病、克山病都与低硒水土环境有关。地方性氟中毒是由于当地岩石、土壤中含氟量过高,造成饮水和食物中含氟量超过人体正常需要引起的慢性中毒性疾病。饮水型氟中毒主要流行于西北、华北、东北及贵州,基本病征是氟斑牙和氟骨症。饮水型砷中毒以山西、内蒙古病情为重。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专家介绍,世界公认的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主要病因是缺碘,病区土壤、水和食物中含碘量极少,主要多见于远离沿海及海拔高的山区。水中含钙、氟、镁过多也可致甲状腺肿。在我国,可以说除上海市外,各省(区、市)都不同程度存在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区。特别是我国西北内陆盆地部分地区以及滨海地区,因为是咸淡水共存地区,长期饮用高矿化度苦咸水或高氟、高砷水,导致严重的地方病。

    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研发一批适合农村供水工程特点的实用技术和设备,建立不同类型的农村安全供水技术集成模式与示范工程,通过技术突破促进行业发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队伍在西南红层区、黄土高原、西北内陆盆地、山地高原缺水区、北方饮水型地方病区以及四川大骨节病区等重点地区,开展地下水勘查,摸清了重点缺水区水文地质背景条件,掌握了全国15个省(区、市)严重缺水区和劣质水区(高砷、高氟地下水)的地下水分布和现状,按照黄土高原区、内陆盆地山前平原区、山地高原区、红层盆地区和劣质水区五种缺水类型,开展典型地区地下水勘查示范,探索出“划分类型,典型示范;总结经验,编制区划;辐射带动,逐步解决”的工作模式和“调查—示范—区划”的工作思路。

    截至目前,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实施的这一“找水防病”行动,已经成功解决我国农村地区1200万人的饮水难题。这项在我国缺水型地方病严重区开展的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水文地质调查和打井示范行动,已经取得扎实突破。

 
 
 相关链接
· 黄兴国:未雨绸缪严阵以待 确保防汛抗旱供水安全
· 广西严查水厂供水安全 7月起水质要达106项指标
· 云南省政府节水抗旱工作汇报 全力确保供水安全
· 柳州自来水厂已启动应急预案确保供水安全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