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上离太阳最近的拜火教墓地遗址
——新疆帕米尔高原吉尔赞喀勒黑白石条古墓群探秘
新华社新疆塔什库尔干6月14日电(记者 张鸿墀、沈桥)在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临近塔什库尔干河谷的台地上,正在主持吉尔赞喀勒黑白石条古墓群发掘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队长巫新华研究员说,发掘队伍已在台地上认定了47处疑似遗迹,并对其中6座石堆墓葬进行了发掘。
巫新华研究员说:“吉尔赞喀勒黑白石条古墓群,这个在中国独一无二的墓葬遗址,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拜火教的文化遗存;在已发掘出土的文物中,既有来自中国南方的竹箅(竹质的梳子)、丝绸,也有来自西方两河流域(今伊朗、伊拉克区域)的玻璃或玛瑙的料珠,证明了这片‘世界屋脊’所在的帕米尔高原至少在2500年前就是东西方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的十字路口”。
拜火教或起源于中亚的实证
墓葬群所在台地表面平缓,台地的西端分布有约数十处石圈墓,石圈墓外东侧的整个台地上,则东西向有规律地间隔铺满放射状的黑、白色石块条,每个石块拳头大小,石块条每条宽约80-100厘米,黑色一绺间隔白色一绺,很像斑马线。
巫新华研究员说:“国际学术界对于拜火教起源于古伊朗还是中亚未有定论,吉尔赞喀勒黑白石条古墓群为中亚至少是拜火教的起源地之一提供了一个真实、完美的实证”。
巫新华说:“可以从三个方面论证是拜火教的遗迹。一是墓葬群地表黑白石条,象征太阳四射的光芒,黑白相间明暗摆布,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对立;二是墓葬所在的这片台地位置高爽,视野开阔,背山面水,雄奇雪山和逶迤秀水东西相伴,东面则是绿洲沃土。形胜之地,莫过如此,这也符合拜火教中对选择高洁葬地的要求;三是墓葬中出土人的头骨、肢骨摆放散乱,显然不是死者去世时的原始形态,均是二次下葬,符合拜火教的葬俗”。
在拜火教的葬俗中,人死后先置于天葬台上,待鹰鹫等啄食其肉,再收敛骨头下葬。
竹质梳子、玛瑙项链——证明东西方文化在世界屋脊交汇融通
1号墓地中出土的竹篦令考古学者惊讶。这样的竹箅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帕米尔高原绝非地产。而类似的物件却常见于中国南方竹产区,如今在四川、江浙等地仍有使用。
墓地中还出土了丝绸、毡片和毛织物的碎片。这些出土文物表明,在2500年前,来自中国内地的物产已经出现在帕米尔高原,被当地人大量使用,还随墓主下葬。“尽管已经散碎,但仍然可以看到它细密的纹理,不得不对那时的织造工艺叹为观止。”巫新华说。
11号墓中还出土了完整的玛瑙项链一串,其他墓地中也见有零散的料珠,有玻璃材质,也有玛瑙材质。
“这类装饰品又显然是来自帕米尔高原以西现今伊朗、伊拉克一带。”巫新华说。
巫新华认为,“帕米尔高原占据了东西方精神、物质文明交流的制高点。塔什库尔干自古以来一直东控由帕米尔高原进入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大通道。早期的中亚斯基泰(塞种)人向西迁徙,塔里木盆地的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人群的出现,都跟这条大通道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亚欧大陆的东部,从东亚往西亚、南亚迁移的西戎、月氏人、匈奴,再往后包括佛教、拜火教、景教的东传;中国内地高僧西行求法,西方旅行家、商旅长途跋涉东来贸易,都曾利用了帕米尔高原这条貌似天堑,实则通衢的古道。”
也许永远无解的墓主身份之谜
在考古队目前发掘的6座墓葬中,以1号、10号、11号、12号墓葬出土较为丰富而独特。1号墓葬出土4个女性头骨,12号墓葬出土男性头骨,而占地面积最大的10号墓葬出土居然是一个孩童零散的骨骼。
“实在是没有任何其他的佐证来说明墓主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份”。巫新华说。
最为异常的是11号墓地中的两个女性,这是目前唯一发现属于一次入葬的,肢骨完整呈入殓时状态,从骨骼判断为年轻女性。两女子侧肢相向而卧,仿佛是在临睡前谈论着什么私密的事情。一女性手腕上有铜制手镯,一女性脖子处有完整的玛瑙项链,此外还有铜制耳环;在这座墓葬中还出土了铜镜。
初步判断这是两个“殉葬者”,与她们同处一墓室的也是一具女性肢骨——却没有头骨。
巫新华说:“以墓地所处位置,墓葬主人的身份显然很高贵,人们才不吝规格,以宏大的场面让他们安眠于此,而且虔诚地从远处带来黑石并按规律在墓葬石圈之后摆放。但这些墓葬中的男性、女性、儿童,究竟在当时生活在这里的族群中是什么样的‘领袖’,现在还无法从遗存抑或是史书中找到一丝的痕迹”。
巫新华说:“通过对这六座墓葬的尝试性发掘,我们希望能对这种拜火教文化遗存的墓葬有一个全面的揭露,通过解构墓葬形制、文化内涵,对遗址现象做进一步的分析、测定,这是中国学者对这一领域考古空白的突破,在人类宗教文化研究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