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20日电(记者赵薇、白瑞雪、任珂)奇妙的一刻,是从王亚平的亮相开始的。她像条鱼儿一样游向镜头,稳稳站在了同伴聂海胜和张晓光的中间。
6月20日上午,神舟十号航天员在中国人的太空之家——天宫一号为全国青少年进行我国第一次太空授课。
15岁的侯林逸与300余名同龄人一起,来到位于人大附中的地面课堂聆听课程。与他同时领略奇妙太空的,还有通过电视、电台、网络收听收看课程的全国数千万名师生。
10时11分,开始上课。
为了更好展示太空失重状态,指令长聂海胜盘起腿,玩起了“悬空打坐”。王亚平用手指轻轻一推,聂海胜摇摇晃晃向远处飘去。
掌声和欢笑声响起,地面课堂主持人的提问也随之而来:太空中还有重量吗?如何测量重量呢?
原来,乘组在太空中用的是“质量测量仪”,一个安装在天宫舱壁的支架形状装置。聂海胜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轻轻拉开支架后再一松手,支架便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测量显示,聂海胜的质量是74千克。
正在人大附中读初二的侯林逸,还没在物理课上学到亚平老师所讲的牛顿第二定律,但喜欢阅读科普文章的他对此充满好奇。“以前老师也讲过太空是失重的,但失重究竟是什么状态,真是难以想象。”
单摆实验对于侯林逸来说同样奇妙:将单摆下端的小球提起再松手,小球悬浮。推小球一下,小球竟然在做圆周运动。亚平老师解释说:在太空,小球处于失重状态,即使给小球一个很小的初速度,小球也能做圆周运动。而在地面上,这需要足够大的初速度才能实现。
太空中,孩子们熟悉的玩具陀螺也成了好教具:一个静止的悬空陀螺,被推了一下后翻滚向前;另一个旋转着的陀螺同样被推了一下,这一次陀螺没有翻滚,而是晃动着快速前行。
侯林逸知道,这些奇妙的现象都与太空的特殊环境紧密相关。
神五飞天的辉煌时刻,在还是个懵懂孩童的侯林逸印象中只是模糊的画面。“那时候还不懂火箭、飞船是干什么的,只知道中国人到了很高很高的地方,很厉害。”
到了2008年神舟七号航天员出舱活动,侯林逸兴奋不已,至今记忆犹新。“非常神秘、非常震撼,”他说自己从此对太空充满向往,“前些日子看球赛还在跟同学讨论,在太空踢球会是什么样?我们是不是有机会到太空里瞧一瞧?”
谁说梦想不能成真?
10年前,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实现了中国人千年飞天的梦想。 观看直播时,一个念头在刚进飞行部队两年的女飞行员王亚平脑海中闪过:中国什么时候能有自己的女航天员呢?今天,运输机女飞行员不仅成为女航天员,登上了中国人的最高讲台——天宫一号。
结束物体运动现象演示后,王亚平展示了太空中水滴悬浮的景象。6年前,首位在太空进行授课的美国女宇航员芭芭拉·摩根,也曾为学生演示如何在太空饮水。太空生活中,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但如果处理不当,流动的水珠也会影响航天器的正常工作,危及航天员的安全。
王亚平将一个金属圈插入水袋中再慢慢抽出,圈上便形成了一个漂亮的水膜。继续注水,水膜竟然慢慢变成了一个亮晶晶的水球,能映衬出王亚平的面容,仿佛一面小小的哈哈镜。王亚平分别向其中注入气体和红色液体,水球最后变成了一枚“红灯笼”。
“太神奇了!”侯林逸激动地鼓起掌来。通过聂海胜的介绍,他进一步了解到,航天员的使用水是从地面带来,未来中国的空间站将采用先进的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技术,航天员在天宫一号里也进对部分相关技术进行了验证试验。
听王亚平介绍航天员在太空上每天看到16次日出、每90分钟就绕地球一圈,侯林逸对天宫的作息时间很是好奇。而就在他和同学们刚刚坐在教室度过的40分钟里,航天员已经绕地球飞了近半圈,行程18960公里。
为了让这40分钟的课程清晰连贯,三颗中继卫星组成了连贯网络,测控覆盖率大幅度提升。而在载人工程刚刚起步时,中国还只有测控站、测量船,地面能看见航天员的时间十分短暂。
起步虽晚,中国在航天领域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而航天事业在一步步实现工程目标的同时,也起到了向民众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作用。载人航天工程发言人武平说,希望通过开展此类科普教育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
授课接近尾声,航天员为孩子们送上寄语。聂海胜说:“愿同学们刻苦学习,增长知识,为中国梦添彩。”张晓光说:“深邃太空,奥秘无穷,探索无止境,让我们共同努力。”王亚平说:“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侯林逸对飞赴太空更加期待:“希望航天飞行可以很快实现大众化、常态化,我们都能到太空上去看一看。”
和这位心怀飞天梦想的少年一样,在今天的中国人眼里,太空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