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光明日报时评:银行要把钱用在正确的地方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06月24日 07时24分   来源:光明日报

    近期,反映银行之间借贷成本的“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逐渐攀高,成为各界关注焦点。20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达到惊人的13.444%,创下历史新高。最不“差钱”的大型商业银行都不惜高成本借钱,使“钱荒”成为近期经济领域最热门的关键词。

    值得关注的是,在市场大呼“钱荒”的时候,央行只是在18日和20日分别发行了三个月期央票20亿元,并没有采取大规模逆回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央行无意释放更多流动性是有其依据的,统计数据显示,5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高达15.8%,人民币存款余额已逼近百万亿元,1—5月社会融资规模达9.1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3.12万亿元。这组数据表明中国经济的流动性依然充裕,那么银行的“钱荒”从何而来呢?

    中国银行业一度被称为“最赚钱的行业”,数据显示,2012年银行业净利润近1.24万亿元。但需要指出的是,银行业的漂亮业绩与地方政府“政绩”挂钩的态势明显。

    近年来,地方政府以主体角色参与市场,在生产、投资尤其是融资领域,逐渐显现出强大的平台效应。融资成为很多地方领导的“主业”,甚至成为政绩考核的隐形风向标,而银行业的经营发展模式正中其下怀。逐利心态使银行在流动性泛滥的情况下大举放贷,政府及其平台公司成了银行借贷业务的最佳对象。资金来得太容易,摊子越铺越大,导致风险积累越来越重,而部分地方政府对项目运作管理不善,只能举新债还旧债。一旦经济下行,地方政府就会陷入还债焦虑,而银行的业务空间随之变得狭小。面对一个个破灭的过度投资、重复建设泡沫,地方政府和银行业都需要深刻反思。

    同时,流动性泛滥使淘汰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步履蹒跚。企业自身缺乏淘汰过剩产能的意愿,很多地方政府也不希望辖区内的产能被洗牌,除了提供政策支持,还借银行之手提供金融服务,保企业“过关”。大量货币流向存在泡沫、产能过剩的领域,导致优化实体经济结构、产业转型升级缺少资金支持,更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钱没有用在正确的地方是“钱荒”出现的关键所在。针对结构性的流动性紧张,此前,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可以看做未来我国货币政策调整的方针。因此,银行捆绑地方政府、利用短贷长投套取超额收益的路子将越走越窄。银行业未来的出路在于深耕市场存量、让投向更合理,改变经营思路与发展模式,将钱用在正确的地方,坚持“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曹华飞)  

 
 
 相关链接
· 银行业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新信号
· 图表:银行业十年间净利润增长近50倍
· 银行业实现自身良好发展 十年间净利润增长近50倍
· 银行业金融机构首批紧急捐款5600万元支援震区
· 银监会要求银行业全力保障雅安地震灾区金融服务
· 银监会:灾区银行业务凭据挂失业务“特殊办理”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