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7月2日电(记者 胡星、陈嫱)71岁的海雀村老支书文朝荣依旧保持着20多年来养成的习惯,经常步行3公里到海拔2300米的山上,去看看他常说的“我们海雀这片林”。
这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华山松林,1.2万多亩林地覆盖了海雀村的几十个山梁。文朝荣走进密林深处,像走进自己家里。“我们海雀这片林,从一抱一捆的小树苗长成现在水桶粗的大树。20多年,山都跟着‘长胖’了。”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是乌蒙山腹地的一个小山村,世居着200多户彝族和苗族群众。“海雀”在当地的彝族话里意思是“海一样大的湖”,本应是如此诗情画意的地方,在20多年前却是一片“沙海”。
和所有喀斯特山区一样,海雀村的山梁保不住土、关不住水。文朝荣1985年当上海雀村党支部书记,他说,那时山上不仅没有树,长出来一点草就被村民的牛羊吃掉,风一吹黄沙漫天,雨一下泥沙俱下。
“春天的大风把泥巴都刮跑,石头露出来。”村民文正友说,有时候雨下大点就造成泥石流,有一次亲眼看着自家的几只羊被冲走。
山上没有树给村民生活带来极大困难。“不要说修房子的木头,就连搭屋顶的树杈杈都要到12公里外的地方去找。山上水也没有,背水要走2公里。”文朝荣说。
海雀村民下定决心改变这样的状况。1987年冬天,文朝荣开始带领村民上山植树,他们抱着一个朴素的想法:山上有林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
那是一个“早上上山天没亮,晚上回来月亮上”的火热的植树造林场面。300多名村民每天早上6点多就背着华山松树苗上了山,集体的地大家一块种,各家的地自己种。
文朝荣一家负责几十亩荒坡的植树任务。他告诉记者,村干部“放线”确定每棵树种下的位置,村民们根据“放线”挖坑,1亩地大概种160棵树。山上没有水和食物,吃的全是自己带上山,中午大多在山上烤土豆吃。
冬天的海雀村风雪交加,气温极低,为了种下一棵树,村民用锄头使劲敲碎地上的冰层,挖好树洞小心翼翼放下树苗。“干起活来身上不冷,就是手冷。”文朝荣说,大家会扯干草生上火,手冻僵了就去烤一下。
此后连续多年的冬季农闲时节,海雀村民都在山上植树度过,种了30多个山坡的华山松,光秃秃的山上第一次有了绿色的印记。
林子种好了,海雀村民开始考虑后续管理维护问题。海拔太高,村民担心树的存活;周边村子还有毁林开荒的行为,大家又担心山火。于是村支部和村委会定下村规民约:“严禁在林区放牧、严禁毁林开荒、严禁放火烧山、严禁乱砍滥伐……”
同时村里还组建了由6名青壮年组成的护林队,由大家凑粮食作为报酬,每人每年350斤苞谷,护林队每天派出2人上山巡逻。20多年来,1万多亩林场未发生过一次火灾和偷盗林木事情。
此后,村民积极响应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再次人背马驮营养袋育出的树苗以及浇树用的“定根水”,在开垦种植多年的山坡上种下1120亩树苗。
文朝荣说,这些年最大的变化是环境变好了,村民不用再同恶劣的自然抗争,一门心思搞特色种植、养殖,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去年达到4680元。
海雀村的“绿色”还惠及周边村寨,山下河镇乡老街村红旗组修建水窖,专门从海雀村引水。“20多年前我们自己吃水都要走几个小时去背,现在可以给别人供水。”文朝荣说。
据统计,海雀村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5%上升至目前的67.3%。“海雀”,这个寄托了当地群众对和谐自然向往的名称,如今变成了现实。
记者在毕节市采访了解到,作为长江和珠江“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毕节市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和生态保护,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14.94%上升至目前的43.1%,水土流失面积减少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