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7月16日电(记者王念、王丽、王橙澄)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超95%,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首个“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而仅仅几年前,它还是一个戴着“全球十大污染城市”、“全国三大酸雨城市”帽子的地方。
巨大的变迁,就发生在西南腹地的贵阳市。作为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一度难以为继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增长双重压力下,贵阳创新机制,探索出在经济“洼地”上“绿色崛起”之路。
从“酸雨城市”到“低碳城市”的绿色转身
每逢周末和家人到小区附近的湿地公园逛一逛,对家住贵阳世纪城社区的刘茜来说,是“最惬意的事”。无须远行,就能在闹市中亲近自然,感受青山绿水,放松“疲惫的心灵”。
对忙碌、紧张的都市人来说,这是一种“奢侈的幸福”;对寸土寸金的山城来说,这更是一种“舍得的智慧”。
“地无三里平”的贵阳,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土地资源最紧张的城市之一。可近几年,贵阳却在中心城区挤出商业价值可观的“宝地”建成3个城市湿地公园,总占地面积16平方公里,成为城市的“绿肺”。
而在数年前,“黑烟四起,空气污浊呛人,不见蓝天白云,雨水可以制酸”还是贵阳的环境写照,更是贵阳经济粗放发展所付出的环境代价。
痛定思痛,贵阳市的管理者都在思索,贵阳的长远优势在哪里?资源、生态、气候、区位,这些都是贵阳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2009年,贵阳被国家环保部批准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借此机遇,贵阳市更是坚决转变陈旧发展观,以生态文明统领城市发展,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
近5年,贵阳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7%,森林覆盖率从34.7%提高到43.2%,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2012年,贵阳市万元GDP能耗下降4.42%,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从“不爽”到“清爽”,如今“生态贵阳”随处可见,成为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水相伴、绿带环保的宜居都市。
“联合舰队”增强了环境约束力
4月27日,贵阳市公安局抓获一非法倾倒渣土大面积污染农田的犯罪团伙。据查,该犯罪团伙长期租用农田做倒土场,对拒不租地的村民强行倒土毁坏良田,已毁坏大片农田和500米沟渠。
“‘生态分局’成立仅3个月,就侦办了危害生态环境案件17起,涉及土壤、水源、大气和矿产等领域,其中已有4起案件进入法律程序。”贵阳市公安局局长闵建说。
健全司法体制,贵阳不断用法律武器保护青山绿水。2009年,贵阳就制定了国内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区域限批制度、监督员制度、超时默认制度等内容,首次被写进地方性法规。
今年3月,贵阳市法院生态保护审判庭、贵阳市检察院生态保护检察局、贵阳市公安局生态保护分局集中挂牌,贵阳在全国率先建成完善的生态文明司法体系。
“我们还针对环保案件‘判决易、执行难’等难题,对生效判决建立‘执行回访制’,如消极敷衍了事,依法启动强制执行,保证判决不成‘一纸空文’。”贵阳市环保法庭庭长罗光黔说。
为加强领导和管理,贵阳市2012年底成立了“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将发改委、工信委、环保局等十余部门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职责全部划转,负责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等工作。
贵阳市市长助理、生态委主任向虹翔说,过去生态文明建设是“九龙治水”且相互“掣肘”,生态委如同一支“联合舰队”,环境约束力显著提升。
项目监管“做减法” 生态产业“做加法”
贵州省委副书记李军说,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既要保护生态,又要提速发展,贵阳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在项目监管上“做减法”,同时培育生态产业链“做加法”,这“一减一增”腾出环境容量,也找到了经济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贵阳每年婉拒耗能高、污染重、效益低的投资项目涉及金额都在300亿元以上,所有项目需通过专家库评审投票。
今年年初,为摸清贵阳产生雾霾的来源,贵阳市生态委领衔,建设局、城管局、各区县市等多方联动,摸清了PM2.5超标的几大源头,并对此各个击破,实施整治工地、道路扬尘、治理工业废气等“七大工程”。今年4月,在全国74个重点监测城市中,贵阳市空气质量从22位上升到11位,5月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已排至第5位。
“空气清新、气候凉爽、纬度合适、海拔适中,这是贵阳最大的比较优势。”贵阳市市长李再勇说,2012年底,国家发改委批复了《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生态产业”也将成为贵阳着力培育的新兴产业,我们将建立数据库、项目库、专家库给予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