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汪品先院士:“蛟龙”点亮中国人的“深海梦想”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07月16日 21时33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向阳红09”船7月16日电(记者余晓洁、张旭东)“‘蛟龙’点亮了中国人的‘深海梦想’。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的成果超出预期。中国科学家可以乘坐本国的潜水器,到深海、观深海、研究深海。深海你好,中国人来了!”

    著名海洋地质学家、年近八旬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16日冒雨从厦门东渡码头登上“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母船——“向阳红09”。仔细聆听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南海航段的成果汇报后,老先生激动地说出了以上的话。

    “世界上约一半的海洋经济来源于深海。过去,中国科学家对深海的研究往往依据国外的文献、图片资料。此次我们自己在南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海山发现了丰富的锰结核和多种类的海洋生物。这说明,南海的‘货’比我们想象的丰富得多。”汪品先说。

    2013年6月10日至7月10日“蛟龙”号在我国南海执行首次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一航段任务,成功进行了10次下潜,完成了对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标定、长基线定位系统试验,冷泉区和‘蛟龙海山’区科学考察等任务。

    “作业海区环境复杂,冷泉区有连续的陡坡和沟壑,而‘蛟龙海山’有陡峭的崖壁。即便如此,每次下潜都有新发现,带给科学家很多惊喜。这充分验证了‘蛟龙’号的优秀性能。”现场总指挥刘峰说。

    与以往冲击5000米、7000米的深潜记录不同,本航次是“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蛟龙”号首次搭载专家深海看世界。

    科学家们在冷泉区采集到了丰富的生物、碳酸盐岩、沉积物和保压流体样品,为深入研究冷泉区的发生机制和演化历史,流体成分和通量,生物群落的营养来源、结构及其功能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科学家们发现,“蛟龙海山”区的特征破火山口和北部小山包上有较多沉积物,海山岩石表面大多有铁锰结壳覆盖,可作为潜在深海多金属结核资源开发的试采区。水深3300至3600米的海山上生物数量较周围深海盆沉积环境明显增多,而且种类很多,表明这里生物多样性很高。

    19日,“蛟龙”号将再度起航,继续二、三航段的试验性应用,分别在东北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合勘探合同区和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勘探申请区开展近底生物调查、地质取样、海底摄像和海底沉积物剂量反应试验等。

 
 
 相关链接
·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南海试验性应用“三最”
· “蛟龙”号超额完成试验性应用南海航段任务
·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南海试验性应用最后一次下潜
· “蛟龙”号南海试验性应用最后一次下潜
· “蛟龙”号在南海冷泉区采集到深海虾等样品
· 图表:“蛟龙”号在南海冷泉区执行机动潜次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