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新华时评:何时终结“药品不治病、反致病”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07月17日 19时42分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7月17日电(记者 王海鹰、胡浩)网上售卖假药、中药染色增重、农残重金属超标……本是治病救人的一些药品如今不治病,反致病,让人对其安全性充满了担忧。

    国家食药监总局1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用半年时间,针对当前存在的中药违法生产、中药材市场掺杂使假、网上违法售药等问题,排查企业、专业市场、诊所和互联网,推出一系列深挖、整治、打击措施。这对药品生产经营中的乱象,无疑将是一剂猛药。

    中药材质量问题由来已久。有中医师痛心呼吁,像当归等常用中药已几乎没有合格的。业内有人担忧,长此以往,博大精深的中华医学恐毁在中药手上。网上非法售药也成严重社会公害。在网络上卖假药、卖不该卖的药、夸大疗效问题层出不穷,把不是药的说成药,甚至说成神药,让众多消费者深受其害。

    药品“病了”,合该出重拳下猛药。此次食药监总局提出,集中整治过程中查实的严重违法行为,将一律按照有关法规上限予以处罚;对涉嫌构成犯罪的,一律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对严重违反法律法规的企业和个人,一律列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布。但是,对药品生产经营领域的整治,单靠一剂猛药难以克功。

    药品乱象非一朝一夕形成。作为药品生产经营领域的监管者,如果始终保持警觉,保持打击监管力度,问题不会像现在这样泛滥。对业已形成的病灶,下猛药之后,辩证调理方是治病之道。而调理就是要强化常态化监管。

    何时终结“药品不治病、反致病”?制度化监管是关键。药监总局此次集中整治,不同于以往的是在发现问题、严惩不法同时,力求找出漏洞、把握规律,推出标本兼治的真招实策。至于诸多真招实策何时铸成药品安全的制度化监管模式,公众既要监督,也应尽力参与。

 
 
 相关链接
· 新华时评:如此“安全监管” 不出事才怪
· 新华时评:拉动内需应有新思路
· 新华时评:“多开绿灯”应防“撞上红灯”
· 新华时评:违规调整教材不能止于“叫停”
· 新华时评:防汛减灾急需强化预警
· 新华时评:拒绝“污染经济”刻不容缓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