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改8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逾34%
新华社北京7月22日电(记者王宇、安蓓)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22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报6.1721。至此,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8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积升值幅度达34%,对欧元累积升值超过20%。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启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至此,汇改大幕正式拉开。其间经历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的停滞与2010年的重启,汇改进程可谓跌宕起伏。
人民币汇率在对主要货币实现升值的同时,8年来汇率弹性明显增强,人民币双向浮动特征渐显。
继2007年5月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三扩大至千分之五后,2012年4月起这一浮动区间再度扩大至1%,此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即期市场上走出了在多个交易日触及上下限的行情,弹性明显增强。
此外,人民币对主要货币中间价也有贬有升,呈现双向浮动特点。仅就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就有65个交易日升值、63个交易日贬值,双边波动态势明显。
中国人民银行此前发布的报告指出,当前人民币汇率已逐渐接近均衡水平。专家认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仅有利于理顺价格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而且还对资本项目开放、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等诸多改革的向前推进有推动作用。
新闻背景:汇改8年人民币汇率画出一波三折曲线图
新华社北京7月22日电(记者 李延霞、王宇)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启动以来,汇改已走过整整8个年头。伴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人民币汇率起起伏伏,画出了一条先碎步升值、继而静止、而后再加速升值的曲线图。
从汇改启动到2008年上半年这段时间,人民币对主要国家货币呈现走强状态,其中对美元汇率呈现逐步小幅上扬态势,相继于2006年5月“破8”,2008年4月“破7”。分年份看,2005年、2006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分别为2.5%,3.2%,2007年和2008年则分别升值6.5%和6.4%。
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和中国经济带来了较大不确定性,我国适当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相比2005年至2008年期间人民币对美元持续走高的态势,金融危机后的一段时间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围绕在6.83上下浮动,弹性也相对趋弱,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画出了一道水平线。
步入2010年,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央行于6月19日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二次汇改由此开启。此后,人民币小幅升值,双向浮动特征逐渐明显。
受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等因素共同影响,2011年四季度起,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即期市场上一度出现连续十余个交易日跌停的行情,上演了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罕见的贬值小插曲。
但自2012年四季度以来,人民币汇率再度持续走高,尤其是今年前5个月出现较快的单边升值态势。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数据,今年前5个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达到5.6%,是多年来人民币升值较快的一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