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8月12日电(记者李黔渝)“干部驻村几个月,村容村貌变了样”,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盘石镇响水洞村村民石长英感叹,过去在外打工总感觉城市发展快,农村老家却一点变化都没有。现在水泥路硬化到家门口,村子整洁又漂亮,村民致富有了方向,而这些变化与上面派下来的驻村干部分不开。
驻村的张刚是贵州省人口计生委的干部,今年2月来到响水洞村。响水洞村是一个苗族聚居的贫困村,坐落在深山里。张刚说,这里的苗族受外来文化影响小,50岁以上的村民和10岁以下的小孩几乎都不会说汉活,能说汉语的村民都是外出打工回来的,讲的都是南腔北调的普通话。
“刚开始语言不通,交流起来非常困难,村民也担心我是不是真的来搞帮扶,工作很难展开。”为了尽快融入村民,张刚在村里住了下来,跟着村民们唱苗歌、学苗话,“村里大事小事我都去看看,谁家结婚、办满月酒我也跟着随个礼,慢慢村民就信任了我。”
通过拉家常、谈问题,张刚摸清了制约响水洞村发展的主要问题。张刚说,他来之前,村里村支书空缺,村主任也因故停职,百姓急需一个村委领导班子增强凝聚力。“通过村民选举、乡镇调配,村两委组织得到健全,大家就开始齐心协力定规划、发展生产。”
在协调争取到交通部门给村里规划的17公里公路建设项目后,目前进村公路已有3.2公里即将硬化完工。村民田永明说,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都主动留下来,投工投劳,直到把路修好再出去。
村民龙正清在厦门打工,白天下苦力,晚上一个人躺在床上画画。记者看到,画稿上规划着村里哪里修宾馆、哪里修游泳池、哪里修学校,一共有20多幅。“城市越来越漂亮,可回到村里还是那么穷,我们天天盼着响水洞村发展变化,现在终于变成了现实。”
在贵州省人口计生委提供的资金支持下,响水洞村又新修建了学生食堂、教师工作室和民族文化广场。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村里完成了改厕、清理加固河道、修建垃圾池、计生卫生室等基础设施改造,响水洞村已连续4个月在全县卫生评比第一。
现在,走进响水洞村,仿佛来到一个“世外桃源”,入村沿路的崖壁上彩绘着人口计生宣传画,溪河环村而绕,山间瀑布垂流直下,风景美不胜收。
村民石长英上个月加入了村里的苗绣合作社,合作社与县里的苗绣公司签订协议,产销都有保证。石长英说,村里的妇女都会刺绣、织布,现在不用外出打工就能赚钱,农活也不耽搁还能照顾家里。“这是过去想都想不到的。”
“响水洞村还拥有傩戏、‘上刀山下火海’等民间绝技,村里以后就朝着民族生态旅游方向发展,现在在政府的支持下已有村民搞起了农家乐,发展会越来越好。”张刚说。